【
儀表網 行業標準】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3年國家計量技術法規制定和修訂計劃,鄂爾多斯市檢驗檢測中心等單位已完成《煤化工生產企業碳計量器具配置與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制定起草工作,現向各位委員和有關單位征求意見。
2020年9月,我國向世界正式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是摸清碳排放底數,控制碳排放總量。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確保碳排放數據真實準確,是確保“雙碳”目標順利實現的基礎。為推動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促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必須確保碳計量器具配置的完整性、可溯源性。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煤化工產業主要包括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
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企業作為重要的碳排放源,生產工藝千差萬別,溫室氣體散逸排放嚴重,據文獻報道,2019年我國煤化工行業碳排放量為5.4×108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8%。符合要求的碳計量器具是保證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真實可信的最基本條件,加強相關計量器具的管理將為煤化工企業的節能、碳排放核算、碳資產管理提供依據,規范行業碳排放信息披露,推動行業降碳技術迭代升級,提升煤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根據《中國化工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系統梳理以煤氣化技術為龍頭的煤化工生產企業工藝流程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流入/碳流出情況,對煤化工生產企業關鍵碳計量器具提出配置和管理要求,使得煤化工生產企業碳計量器具配置和管理工作規范化,達到開展科學規范的碳核算計量工作、發揮計量對產業的服務保障作用,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為煤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計量支撐。
本規范按照 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JJF 1002-2010《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編寫規則》、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與表示》、JJF 1094-2002《測量儀器特性評定》、GB 17167-2006《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等規范和標準。
本規范為首次制定。本規范內容要點說明如下:
1. 標準架構
標準主體內容包括范圍、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概述、煤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煤化工生產企業碳流向圖、碳計量器具配置要求、碳計量器具管理要求(制度、人員、檔案等)和碳計量數據(包括數據的采集、處理、應用和報送)。
2. 范圍
通過起草小組查閱文獻資料、開展相關調研工作得到的結果,本規范規定了煤化工生產企業碳排放計量器具配置和管理的基本要求。適用于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不低于2.6萬噸/年的煤化工生產企業(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其他生產企業可以參照本規范執行。
3. 術語和定義
確定了碳排放、溫室氣體、煤化工生產企業、碳源流、排放因子、活動數據、核算邊界、碳排放計量器具、碳排放實測計量器具、碳排放量核算計量器具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11個術語及其定義。
4. 概述
概述表述了碳排放核算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和本規范形成的成果。具體為:“目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包括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和實測法三種方式。本規范根據《中國化工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確定煤化工生產企業的碳源流圖,并針對三種核算方式提出了碳計量器具配置與管理要求。”
5. 煤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
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檢索,確定了以煤氣化技術為主的煤化工生產工藝流程總圖和不同煤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煤化工生產過程概述為:“借助空氣分離制得氧氣,將原料煤氣化為 CO、H2 和 CO2 為主的混合氣,再通過變換反應和凈化技術,調節合適的 CO 與 H2 比例后,用于合成乙烯、乙二醇、尿素、甲醇等化工產品”。
6. 煤化工生產企業碳流向圖
在碳核算邊界內,根據煤化工生產工藝流程,確定碳流入和碳流出,繪制以煤氣化技術為龍頭的煤化工生產企業碳流向圖和不同煤化工生產工藝碳流向圖。
7. 碳計量器具配置要求
明確煤化工生產企業碳計量器具配置原則、配置點位、碳排放量實測法計量器具配置要求和碳排放量核算計量器具配置要求。繪制以煤氣化技術為主的煤化工生產企業碳計量器具配置點位總圖和不同煤化工生產工藝的碳計量器具配置點位圖。
8. 碳計量器具管理要求(制度、人員、檔案等)
明確煤化工生產企業應建立的碳計量管理制度,以及在人員、碳計量器具配置、器具的校準和維護方面的管理要求。
9. 碳計量數據(包括數據的采集、處理、應用和報送)
對煤化工生產企業進行碳計量數據采集、處理、應用和報送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議。
更多內容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