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一城一味》,中華民族將美食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既是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國對于食物保有的那份執著的體現。而豐富的飲食文化背后,牽涉到的自然也有復雜的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如何守護百姓飲食健康,也成為了時常被提起的話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糧食生產上,我國的成果一直很客觀,其中雜交水稻更是讓中國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但是,中國人吃飯真的是完全自產自銷的嗎?其實這是互聯網謠傳帶來的誤區。
事實上,我國除了自主生產糧食外,每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同樣不容小覷,僅2017年,小麥進口就超過442萬噸,作為主食的大米進口量也超過了400萬噸。但同時我國每年也一樣會出口大量的糧食,而這背后牽涉到的是十分復雜的貿易關系,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種良性的進出口給國內外人民帶去的,是在飲食上更加豐富的選擇權。
當然,糧食的進出口同樣也促使了我國更為嚴苛的糧食安全審查條例。以大米為例,作為我國部分地區的主要口糧,大米在我國有非常大的消費群體,而目前我們去超市,除了可以購買到國內生產的東北大米之外,泰國香米等進口大米也是市場的寵兒。而針對大米的進口我國也有非常嚴苛的指標。
18年年末,我國再次允許進口日本新潟大米時,就曾招致部分網友的反對意見,不過后還是證明了我國海關對于糧食審核的用心、相關審核技術的到位。食品輻射檢測儀更是在后續的進口工作中,提供了足夠的便利。
事實上,我國海關每年都會發布各式各樣的儀器采購公告,向業界購置準確可靠的科學分析儀器,以滿足檢測需求。而糧食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需要經過它們的火眼金睛。像是借助色譜極強的分離能力與質譜對未知化合物獨特的鑒定能力,快速準確的檢測糧食中的農藥殘留;利用原子熒光光度計完整的分析糧食中的重金屬存在情況……
不過,對于大多數群眾來說,如何保障糧食消費市場的安全才是關鍵。目前,可行性較高的方法是加強抽檢力度。而如果從這個角度考慮,如何完善市場抽檢機制,加速便民檢測假設,提升市場監管水平仍舊是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是總的來說,目前食品安全在我國的重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
延伸:關于食品檢驗
此外,小編了解到,食品檢驗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食品營養成分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質分析,食品輔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劑分析,食品感官鑒定等。狹義的食品檢驗通常是指食品檢驗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的衛生標準,對食品質量所進行的檢驗,包括對食品的外包裝、內包裝、標志、嘜頭和商品體外觀的特性、理化指標以及其它一些衛生指標所進行的檢驗。
食品檢驗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農藥殘留分析、獸藥殘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劑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分析等。除傳統的常規分析方法外,儀器分析方法逐漸成為食品衛生檢驗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熒光光譜法、電化學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