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牽頭完成的“系列化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通過由黑龍江省國防科工辦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填補多項國內空白,整體水平達到先進,其中多項關鍵技術達到水平,所取得的完備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徹底打破長期以來上對我國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技術的封鎖。
該成果是在哈工程“八五”期間完成國產首臺中水多波束測深系統(海軍型號產品)——H/HCS-017型條帶測深儀基礎上,歷時十年,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聯合北京海卓同創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科技大學、中船重工集團第七一五研究所、河海大學、蘇州聲光達水下
探測儀器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努力完成。項目由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部合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等資助。
經過十年的研究,項目突破了“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高精度方位估計”“沿航跡向合成孔徑處理”“無安裝約束免校準”“海量海底地形信息多分辨率三維可視化表達”“聲吶圖像人工智能解譯”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高精度、超寬覆蓋、多功能一體化測量、設備系列化研制、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其小測深、分辨力、大覆蓋扇面等核心技術指標均達到水平,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等之后完全掌握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核心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
目前,項目累計申請61項(授權39項),獲軟件著作權25項,出版專著5部,制定行業
標準1項、檢定規程1項、企業標準1項,發表論文198篇(SCI/EI檢索107篇)。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填補多項國內空白,整體水平達到了先進,其中多項關鍵技術達到水平,所取得的完備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上對我國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技術的封鎖。
目前,項目研究成果已在中俄界河劃界、黑龍江航標選址、京杭大運河航道清淤等應用中發揮突出作用,社會效益重大。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新聞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