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冬天真的來了!一輪又一輪的降溫讓人無比想念“提前供暖”,不過這事兒可真一波三折,11月3號北京市的第二次天氣會商結果顯示:“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于5攝氏度”的標準沒有達到,暫不具備提前供暖條件,4號中午小編又獲悉,北京市政府決定正式供熱時間提前至11月13日,點火試運行時間將提前至11月5日。
盡管小編被這變來變去的供熱時間折騰了一番,不過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可一點都沒有減,分析大家討論的焦點不外乎這幾種:天氣忽冷忽熱,氣溫驟降后忽然回升,又很快下降,很難達到“連續5天”的標準;還未供暖的11月初可能比供暖中的3月初還要冷,硬性劃定的供暖時間段值得商榷;沿用多年的“蘇聯供暖標準”已不再適應現在的生活條件、人口體質、天氣狀況,應該因時而變;早年的集中供暖屬于福利性質,現在逐步過渡到自費使用,服務應該更加靈活和市場化。
不論是“提前供暖”的單一訴求,還是“分戶供熱計量”的普及推廣,類似“誰來買單”這樣的難題倒是目前亟需關注的共性話題。
節能
供暖與環保節能之間達到平衡,這是所有供暖地區的政府部門和熱力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通常,集中供熱系統規模龐大,很難快速根據氣溫變化進行反應,動蕩的氣溫下會造成能源浪費。通過分戶計量系統進行終端調節,如果節省出來的能量不能反映在熱源端的耗能上,甚至頻繁的終端調節引起整個系統的水力失衡,反而會造成更多浪費。能否環保節能是當前供暖行業的一大焦點,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成本
每提前供暖一天,運營成本就多出數十萬;分戶供熱計量將供熱推向市場,讓“熱”成為一種商品,這種靈活的服務方式同樣也需要成本。那么,多出的費用誰來支付?要么政府向企業補貼,要么熱力企業自己承擔,要么由用戶分攤,從長期來看,用戶享受了更的服務,就應該支付其中的費用,提前供暖是這樣,供熱計量也是這樣,計量并不等同于退費。
公開決策
有業內人士提出,越是社會關注度高的民生問題,越需要公開、提前征詢民意。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供熱計量,在熱計量改革前期,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技術路線等從上到下逐步推進,目前各方面已基本健全,但是終端用戶并不是特別清楚熱計量的完整概念,仍是中國青年報社的那份調查顯示,50.2%受訪者認為“百姓對此處于疑慮、觀望和等待狀態”是“分戶供熱計量”實施受阻的主要原因。
一位熱企同行說到,“不管在多大范圍內啟動提前供暖,但至少打破固化的供暖時間表已是共識。”這種靈活性不但表現在提前供暖,也完全可以根據天氣提前結束供暖。看到這里,小編的心也暖了,供暖時間都不再固化,供熱計量的春天還遠嗎?
(原標題:或許這是供熱計量的另一種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