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3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據了解,今年我國還將發射3-4顆北斗導航衛星,構成一個完整的試驗體系。有分析人士表示,北斗導航系統將成為繼“一帶一路”之后又一國家名片,在與其他技術融合后,北斗有望開啟無邊界的擴張,創造北斗千億級的市場,產業鏈個股值得關注。
3月31日,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向媒體透露,2015年我國還將發射3到4顆北斗導航衛星,構成一個完整的試驗體系,2020年前后完成組網,北斗導航衛星再次進入密集發射期。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新一代導航衛星是相對目前在軌提供區域服務的北斗導航衛星而言。剛剛發射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是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而距離上一顆北斗衛星發射,已過去了2年多時間。
“為什么過去的2年間北斗系統在衛星組網方面沒什么新的動作,其實在系統(亞太組網)建成之前,我們從2009年就開始進行新的技術儲備。就是說希望在下一代系統,我們第三步要走的面向服務的系統能有更好的服務。”冉承其介紹,通過五年多的努力,我國已攻克了全部核心技術,因此這次發射還承擔著新型導航信號體制和星間鏈路等新技術的試驗驗證任務。
據了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并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衛星導航系統。根據“三步走”戰略目標,預計在2020年前后實現5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0顆地球非靜止軌道衛星組網,實現區域覆蓋。
“要實現2020年前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必須要有一個過程,在此期間探索新的技術、發射新的衛星。”楊長風表示,自2000年中國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初步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以來,目前北斗系統已成功發射16顆衛星。
楊長風表示,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將實現技術突破,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建設提供依據。為保證空間星座的基本構型,未來北斗系統還將陸續發射衛星替代服役期滿的衛星。
此外,由于這顆衛星主要是瞄準北斗系統組網需求,除了衛星壽命將由8年延長到10到12年外,衛星在功能、性能上將有較大提升,可為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的衛星導航服務。
“下一代覆蓋導航衛星從性能指標上要比現在在軌運行的這個系統性能要提高1到2倍。所以那個時候大家用北斗精度會享受更好的服務,高精度我們大概會達到2到3米的這樣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