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19世紀末,挪威物理海洋學家Fritjoff Nansen將
水銀溫度計裝裝入采水器來測量海水溫度,這成為現代海洋觀測起源的重要標志,被稱為南森瓶(Nansen Bottle)。該儀器在20世紀被大量使用,至今累計超過200萬條海洋溫度廓線數據(圖1)。
然而,采水器采集的溫度數據是否存在系統性偏差?如何影響對海洋氣候監測的準確性?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聘用的外籍人員Viktor Gouretski與研究員成里京合作,聯合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海洋環境信息中心(NCEI)研究員Tim Boyer,通過對比采水器數據與較為精確的CTD數據(溫-鹽-深探儀),系統分析和探究了采水器數據的質量和偏差(圖2)。
研究表明,采水器數據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偏差,1980年前全球平均的偏差約為0.02-0.05℃。考慮該偏差后,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在1955-1990年的趨勢為0.28±0.06 Wm-2,較不考慮該偏差高40%(不考慮該偏差,海洋變暖趨勢為0.20±0.05 Wm-2)。這表明20世紀下半葉海洋增暖趨勢或被低估(圖2)。
采水器數據存在系統性偏差的原因之一是其深度數據的偏差:它的深度由從船舶到采水器連接的纜繩的長度來測量,但纜繩在海水中不一定是垂直的,造成深度數據的系統性偏差。然而,一部分采水器為顛倒采水器即在特定壓強下測量海水溫度,而該類采水器數據偏差較小。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1900年以來,海洋主要測次表層溫度觀測數據統計
圖2.1955-1990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趨勢:a)為不訂正采水器偏差;b)為訂正采水器偏差;c)為a和b之差;d)為100-800米海洋的氣候態平均溫度梯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