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各國和機構大多都是通過衛星、船舶、飛機和浮標等方式來采集深海數據,然后通過計算、推演來監測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受限于復雜的海洋環境,這些作用也是有限的。
因此,打造可以監測海洋環境的智慧海纜,那么它們作出的貢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打造智慧海纜的成本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高昂。
Rhett Butler教授稱,“我們通過研究后發現,海底通訊電纜安裝海洋傳感器,實現智慧化改造所需的成本只要比原建設成本高出5%-10%的費用。”
另一方面,通訊海纜的壽命通常來說至少25年。如果實現海纜智慧化,那么投產后,這些智慧海纜能夠為沿海人口提供的不僅僅是的互聯網服務,還是能夠反映海洋環境、預測自然災害的寶貴數據。未來,所有的現有海纜系統將會被陸續替代,如果錯失這個機遇,那么對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是嚴重的損失。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聯合起來,打造智慧海纜,對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作出有效監測。
日前,聯合國調查小組和UH科學家們經過三年研究發現,“支持我們連接世界的海底通訊電纜系統其實是‘聾、啞、盲’的,無法對海嘯預警和氣候作出監測,這實在是錯失了一個監測海洋地震海嘯的好機會。”因此,打造智慧海纜成為未來海底通訊電纜新的發展方向。
參與研究的夏威夷研究所所長Rhett Butler教授表示,“如果我們能夠打造智慧海纜,讓傳統的海底通訊電纜具備‘感知’的能力,那么就能對外部海洋環境進行監測,有效地預警地震和海嘯。”
目前,海底通訊電纜部署長度已經超過50萬英里,連接用戶超過27億人。無疑,在實現互聯網連接方面,海底通訊電纜功不可沒。但是,聯合國這項研究已經表明,海底通訊電纜的用途遠不止這些。
海底通訊電纜是互聯網連接的骨干網絡。海洋學專家John Evans表示,“海底通訊電纜就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海洋傳感器平臺。如果實現海纜智慧化,例如安裝海洋傳感器,那么這個平臺可以*其他試圖觀察深海的系統,為我們傳輸更直觀、更有效的海洋環境數據,為避免潛在的自然災害提供預警。”
海嘯被認為是對沿海地區和經濟造成破壞Z大的一種自然災害。根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已經發生過11次毀滅性海嘯。僅以2011年3月日本海嘯為例,直接導致近1.9萬人死亡或失蹤,基礎設施和財產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