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起和鋪設電纜是使用大型機械的動態工作,而修復電纜卻是非常細致的工作。尤其是對通信至關重要的光纖,非常細而且根數非常多,因此需要在用塑料薄膜圍成的無塵室內維修。從清洗到切斷再到連接這一系列精密作業都必須要在晃動的船上進行,因此需要高超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
另外,由于要將電纜拉到甲板上連接等,需要處理很長的電纜,因此甲板上不能有一根柱子。為了實現這樣的結構,KDDI采用了與建造航空母艦相同的技術。
此外,為了應對特殊作業,KDDI OCEAN LINK號還引進了機器人等設備。要知道拉起和鋪設海底電纜等操作基本都是在船上進行,必須進行更細致的調查和操作時,需要啟用水中機器人“MARCAS-IV"。 據悉,MARCAS-IV 是Z大工作水深達到2500m的機器人,配備了7關節機械手,能夠進行移動障礙物、切斷電纜等作業。底部還配備了能吸入海水、在海底沖出深溝的部件,可將電纜埋在海底3米深處。
由于KDDI OCEAN LINK號是維護海底電纜的特殊船舶,因此船體本身也要能進行一些特殊動作。尤其必要的是,在拉起電纜及維修電纜期間,船體必須要保持在同一位置。
海底電纜受損緣由
據專業人士介紹,海底電纜受損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和捕魚所致。比如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7個電纜系統中有20多處受損,經過3–4個月的時間才將其修補好。在KDDI OCEAN LINK號的維護范圍內,由地震造成海底電纜損壞的情況多發生在太平洋和中國臺灣沿海。地震發生時,瞬間的沖擊力會將堅固的電纜切斷。此外,海底滑坡也容易造成海底電纜損壞。
海底電纜互通互聯
人們之所以能通過互聯網輕松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就是因為遍布的海底電纜將國與國了起來。為了與其他國家便捷通信,日本鋪設了多條海底電纜。與此同時,用來鋪設和維修海底電纜的船只便應運而生,“KDDI OCEAN LINK"號便是一個典型的示例。
KDDI網絡部負責人原田健對外表示,直到1995年左右,互聯網依然在同時使用衛星通信和海底電纜通信。但后來,隨著通信性能穩定的光纖產品被用于海底電纜,以及通信量的不斷增大,大容量通信逐漸變成以海底電纜為主,而衛星則專門負責無法鋪設電纜地區的通信和廣播,兩者的分工越來越明確。
截至目前,共有40多艘海底電纜敷設船,KDDI OCEAN LINK號只是其中的一艘。據擁有該船只的KDDI全資子公司海纜船務公司(以下簡稱KCS)總務董事、策劃部部長木本氏將介紹,KDDI OCEAN LINK 號主要負責“橫濱維護區"的海底電纜維護,維護電纜總長度達到90000千米。而KDDI擁有由日本千葉縣的千倉經太平洋連接美國的“Unity"、由千倉連接香港和新加坡的“SJC"以及與俄羅斯 Rosecom 合作建造的由日本新潟縣直江津經俄羅斯納霍德卡再通過地上電纜網連接歐洲的電纜網等。其中,Unity和SJC是經日本連接東南亞和美國的幾乎Z短的電纜。
捕魚損壞電纜多指的是捕魚活動造成的損害,該情況多發生在有很多中國漁船捕魚的東海。拖網漁船及船錨等會損壞海底電纜。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水深不到2千米的淺海鋪設電纜時,會向海底以下深埋3米以上以保護電纜,還會派警戒船阻止漁船靠近電纜附近。
總之,維護海底電纜的電纜敷設船就像消防車一樣,一年365天24小時隨時待命,一旦有海底電纜發生故障,就立即出動。據介紹,造成電纜損壞的原因主要是“地震"和“捕魚"。
海底電纜敷設船維修一次電纜大約需要2-3周, 每年10次左右,船員在海上呆的時間比在陸地上還長。
維護海底電纜舉措
維修海底電纜時,首先要找出損壞的電纜,然后將其拉至水面,在維護電纜船只上用備用電纜替換損壞部分并連接好,Z后再放回海里。而在該步驟之前,維修人員必須使用探線儀尋找到損壞電纜,如果電纜已經斷裂則直接拉上水面,如果電纜沒有斷裂但已損壞則切斷電纜然后拉至水面。
將損壞的海底電纜拉上水面使用的是船頭的大型卷線機,將電纜纏繞在轉盤上。鋪設時使用的是船尾的電纜整直機,用排列成一條直線的輪子將電纜整直并快速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