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ODM經驗為競爭利基 開發具成本優勢的節能產品
展望未來,中國臺灣業者在能源監控應用產品領域的發展,對該產業而言已具量產規模,例如傳感器、控制器、網絡模塊與設備等,未來應以目前累積的ODM優勢,研發高精密度的能源與設備診斷模塊,并開發具成本優勢的智能電表、無線感測組件。
龔俊光認為,中國臺灣ICT產業在市場占有諸多利基點,以中國臺灣ICT廠商在ODM生產能力的快速反應、彈性調度及成本控制等優勢,未來可積極利用既有ICT技術與研發能量,發展節能應用產品。
中國臺灣信息軟硬件廠商的系統整合能力佳、客制化彈性高、商用軟件工程技術與后端應用發展成熟,廠商應充份發揮此優勢,針對居家、商辦或產業等應用領域,分別開發適用的模塊化產品,使其能兼容于國外大廠所開發的系統平臺,以雙方合作方式取代正面競爭。
資策會MIC表示,智能電網的基礎建設,從規劃期、建設期到實際營運的市場發展期,預估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時間。目前各國對于智能電網的布建,還是處于早期推廣的階段,以中國臺灣廠商在ICT產業的ODM經驗及優勢,更應該善用優勢并提早布局,以掌握智能電網相關產品的市場機會。
資通訊技術整合 開創節能應用新興商機
智能電網所帶動的能源與經濟效益,在數字化、雙向網絡傳輸技術應用、遠程監控與管理等計劃目標要求下,已逐漸帶動能源產業與ICT產業結合的發展趨勢,未來將帶動資通訊業者投入開發相關的零組件,如感測組件、控制組件、通訊模塊等,同時電表信息管理系統、智能節能系統及自動化控制等設備的開發也將逐漸受到市場重視。
在數字化與網絡傳輸技術整合發展趨勢下,更將促進資通訊產業與能源產業的整合發展,衍生能源資通訊(EICT)產業,并形成能源監控、能源管理與節能服務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未來,對于技術標準制訂、網通技術與設備建置、測試平臺建構、需量反應及時間電價等制度調整,也都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