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十三五”時期,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同時應該看到,一些地區重金屬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重金屬污染防控任重道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進一步強化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屬環境風險,生態環境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以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重點行業綠色發展水平較快提升,重金屬環境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推進治理一批突出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問題。到2035年,建立健全重金屬污染防控制度和長效機制,重金屬污染治理能力、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和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金屬環境風險得到全面有效管控。
同時《意見》特別指出,要健全
標準,加強重金屬污染監管執法,其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重金屬污染物標準體系。包括,研究修訂鉛鋅、電鍍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快制定出臺廢水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安裝、運行、驗收技術規范。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化工污染成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類有機污染及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在對空氣、水體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業內人士指出,重金屬無論是污染水體,還是污染大氣,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資源,事關家家戶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美麗中國建設。然而,相比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其隱蔽性、潛伏性、長期性、不均勻性和不可逆轉性,成為了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最難纏的“看不見的敵人”。
因此,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則很難恢復,治理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于土壤污染防治處于“后知后覺”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缺乏對土壤環境質量評估的重視,沒有及時對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展開調查評估。
于是,國務院于近日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為期四年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掌握我國土壤資源情況。這是自1979-1985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后,時隔近四十年后的又一次大摸底行動。
自“土十條”實施以來,國家對土壤保護和土壤修復的工作日益重視,確定了2050年實現土壤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宏偉目標。作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質量評估的基礎,土壤監測必然提速。
可以說,土壤監測是貫穿至土壤污染防治始終的。在初期基礎性工作中,土壤污染狀況以及污染地塊分布調查需要監測先行,從而摸清“家底”。因此,土壤質量亟待全面“體檢”,給土壤監測
儀器儀表帶來的機遇不可小覷。
土壤監測體系建設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手段之一,通過對監測數據的整理、分析,為相關部門開展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然而,僅憑監測體系對土壤治理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治理現狀。在此背景下,土壤檢測儀器儀表行業迎來巨大的發展契機,相關儀器企業不斷創新研發,在土壤檢測技術和檢測儀器的研發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比如某儀器企業借助已有的技術積淀,結合自身優勢,推出土壤重金屬快速檢測儀、全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檢測儀器,可應用于土壤樣品快速篩查、痕量元素精確測定。
某儀器企業基于全面的質譜、色譜、光譜等核心分析檢測技術,提供配置了無機元素檢測、有機污染物檢測、前處理設備等土壤監測設備的全套土壤檢測解決方案,結合國內實戰經驗豐富的移動實驗室,滿足土壤樣品的現場快速篩查與檢測需求。
然而,土壤污染修復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我國的土壤修復市場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相關技術還處于研發和產業化階段。國內從事土壤污染修復的企業存在著小而不強、多而不精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我國土壤污染修復的發展速度。
未來,土壤污染防治還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持續“加力”,建立健全的土壤監測體系,為環境治理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土壤污染治理進程將不斷推進,土壤污染恢復工作將取得更好的成效。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