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3月8日至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組織專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專項(教育部推薦)“基于可調諧紅外激光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進行驗收。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化學科學部主任楊學明線上參會,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楊俊林、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相關人員、項目驗收組專家、項目四個承擔單位負責人、項目組成員等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分別由楊俊林和驗收專家組組長主持。
謝心澄指出,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以科學目標為導向,資助對促進科學發展、探索自然規律和開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創性科研儀器與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建議專家在驗收時重點考察儀器的原創性、研究目標的實現情況、儀器技術指標完成情況和指標的先進性,以及對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人才培養和推動學科發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強調,部門推薦項目驗收通過后,基金委適時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后評估。因此,希望項目負責人加強后期管理,注重儀器的運行使用與開放共享,提高科研儀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動項目成果轉化,為探索前沿和服務國家需求夯實技術基礎。楊學明指出,過去5至10年,我國在化學領域批準建設的比較重大的科學裝置對推動化學學科的發展非常重要,證明化學領域和物理領域的研究人員通過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做好,證明我國在高端科學儀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實力。廈門大學副校長江云寶代表項目四個承擔單位發言。
專家組認真審閱了驗收材料,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廈門大學孫世剛院士作的項目工作報告,以及監理組相關人員作的監理情況報告,并進行了質詢和現場考察,聽取了儀器測試組報告、財務組驗收意見及檔案組審核情況報告。經過討論,專家組認為:項目達到了預期研制目標,符合驗收要求,同意通過驗收。
“基于可調諧紅外激光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項目集廈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和大連化物所的相關優勢,建設了一套具有先進水平的波長連續可調、覆蓋中紅外到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諧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為光源的固/氣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紅外光譜實驗線站、原子力顯微紅外光譜實驗線站、和頻光譜實驗線站、光解離光譜實驗線站和光激發光譜實驗線站五條實驗線站。各實驗線站分別在四個參研單位研制,最終搬遷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光源集成,經調試、驗收后開放運行,為化學、物理、材料以及生物醫學等相關領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和研發平臺。
該項目的儀器研制歷經8年,在項目團隊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種困難,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覆蓋中、遠紅外波段的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具體包括:開發了包含光波導效應的光場數值計算方法和程序,實現了加波導的自由電子激光振蕩器的模擬;研發了2856MHz次諧波可調、高重頻電子槍,實現了基于同一臺電子加速器的中紅外和遠紅外兩套振蕩器的運行;建成了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譜實驗線站、上/下入射激發模式的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原子力
顯微鏡實驗線站和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分子反應散射實驗線站。
該項目中,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團隊負責研制了一套基于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光解離光譜實驗站,實現了金屬化合物團簇的高靈敏紅外光譜探測及結構表征,對詮釋催化反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文/江凌)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