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張翔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國際射電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研究人員Hurley-Walker等通過分析SKA先導
望遠鏡觀測數據,發現了一個具有異常緩慢周期性輻射的射電暫現源。研究認為,該射電暫現源可能是一個超長周期的磁星或擁有超強磁場的白矮星。相關研究成果于1月2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SKA低頻先導望遠鏡默奇森寬場陣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MWA)的巡天觀測數據,發現了一個具有異常緩慢周期性輻射的致密暫現源。該暫現源于2018年初出現,爆發周期約為18分鐘,比已知最長的脈沖星爆發周期長9倍,每次爆發持續30-60秒左右,并包括短時標(<0.5秒)的爆發。大部分情況下,研究人員可觀察到平滑的、以小時為單位演變的輪廓,在爆發期間,該暫現源是150 MHz波段南天最明亮的30個射電源之一。
科研人員在后續的光學、紅外、高能觀測中,均未發現其對應體。對其射電脈沖的色散測量表明,該暫現源位于銀河系內,與太陽系的距離約4200光年。偏振測量顯示出,該暫現源的線偏振度約為90%,超過了150 MHz波段中同一觀測模式下的所有已知脈沖星(由于觀測方法導致的平滑效應,此模式下觀測到的脈沖星線偏振度不超過70%),表明該暫現源存在超強磁場。該暫現源長周期和低頻波段的高偏振度均無法用已知脈沖星的理論模型和觀測特征解釋,研究人員由此排除其是普通脈沖星的可能性,認為該暫現源可能是磁星(Magnetar)或是擁有超強磁場的白矮星。
該發現是在銀道面區域長周期暫現源的首次探測,為搜尋低頻暫現源打開了新窗口,未來或可發現更多該類型星體,從而有助于理解恒星的演化和死亡。
研究工作得到SKA低頻先導射電望遠鏡,以及根據SKA數據特點定制的SKA計算集群的支持。中國SKA區域中心原型機承擔了部分MWA數據的存儲,參與了寬波段偏振數據的處理,完成了部分偏振圖像的分析,并與澳大利亞SKA區域中心的計算設備共同完成了其他數據處理任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