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資源+政策雙重優勢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想象空間已打開,如何實現快速降本以提高投資回報率,是其走上市場化路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21年12月24日,202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2021年能源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效。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全球風能理事會曾預測,未來十年內,在全球能源脫碳趨勢加速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成本下降、漂浮式風電的商業化及工業化持續取得進展等,海上風電將保持快速增長,全球新增裝機量有望超過235GW,到2030年達到270GW。
發展海上風電,我國有資源+政策雙重優勢。據了解,我國海岸線綿長,超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超3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相關機構測算,這其中可發展海上風電超2900GW。
與此同時,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的一系列頂層設計,也為我國的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將堅持陸海并重,推動風電協調快速發展,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
2021年以來,福建、浙江、江蘇、山東四大海上風電基地一直在穩步建設當中。
專家指出,陸上風電資源有限且日趨緊缺,海上風電將會是未來風電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反觀近幾年的形勢可以發現,陸上風電向淺海風電發展的勢頭相當迅猛,而海上風電又有由淺海向深遠海進發的趨勢。
平價——海上風電市場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此前,國家發改委明確2021年起對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不再補貼,2022年起對海上風電項目不再補貼。業內人士分析稱,沒有補貼會造成海上風電行業業績短暫下滑,不過,長遠來看更有利于公平競爭格局的出現,促進風電行業形成市場化發展模式。
因此,產業如何實現快速降本以提高投資回報率,成為當下風電行業內普遍關注的議題。
從成本占比來看,海上風電投資規模大,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如能實現大型化規模安裝,包括前期工作、后期維護、相關電力設施等,常規運行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從產業鏈發展來看,填補產業鏈中缺失的部分,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動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實現更多環節國產化,將會提升在整機市場中的競爭力。
業內普遍認可,海上風電實現全面平價需3-5年時間。
在去年年末舉辦的“海上風電支撐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答記者問時表示,“不應該僅看到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和電價,還要考慮到國土資源的節省、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碳市場的潛在價值,這樣算起來,海上風電是合算的。”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