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12月18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我國第一份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名錄,這標志著經過近40年建設,我國首個溫室氣體觀測網基本建成。此舉將進一步豐富我國地面氣象觀測站布局,提升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能力,持續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成效科學評估與碳排放核算提供數據支撐。
溫室氣體是引起氣候惡化最主要的大氣成分。本次發布的觀測網名錄包含60個覆蓋全國主要氣候關鍵區、并以高精度觀測為主的站點,由國家大氣本底站、國家氣候觀象臺和國家及省級應用氣象觀測站(溫室氣體)等組成。其觀測要素涵蓋《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類溫室氣體。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的國家之一。這張“網”背后,是中國氣象局代表中國長期持續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大氣成分觀測計劃,近40年探索積淀形成的觀測、標校、產品、應用、服務完整業務體系。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中國氣象局將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儀器國產化,持續推進構建地空天立體化溫室氣體監測網。
減少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人工智能(AI)技術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
AI技術能夠利用大量不同來源的數據,不僅有望提高全球石油的生產效率,還可能降低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將AI應用于環保和減排領域,有可能使全球GDP在2030年前增長3.1%—4.4%,同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1.5%—4.0%。
這些AI技術可以更好地監測和分配能源與資源,幫助整個行業優化能源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預測結果。它們還可以用來創建可視化模擬、提升決策能力、降低運營成本、管理和延長實物資產的生命周期。AI將是推動行業性能達到新水平的最關鍵的數字技術之一。開發大數據技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油氣生產、提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為了精確監測污染源,精準高效地治理大氣污染,需要估計出細粒度、高精度的污染物排放清單,并針對某種污染物治理方案快速預測其對大氣質量改善的效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隱患。近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人們常常過度依賴于大模型、大數據來保證精度,卻因而帶來了過度的能源消耗。針對這樣的問題,微軟亞洲研究院發明了一系列高效實用的低功耗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應該聚焦精巧的算法創新,以事半功倍、低能耗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實現真正可持續發展的AI。也只有這樣才能讓AI技術有資格、有能力去助力其他關鍵領域如環保、節能等實現技術轉型。為地球構建行星計算機為了保護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們要對所有物種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和分析,然而目前尚沒有足夠的整合數據能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地球生態系統的全貌。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中國氣象局微信公號、瀟湘晨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