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材料行情】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后來的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材料的發展,改變人們工具的同時,也影響著技術的革新以及各類產業的誕生。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材料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與先導。
而在眾多材料中,金屬材料的運用以及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許多金屬的導電性、耐腐蝕性、耐熱性更是讓不少產業有了質的改變。而鈦作為一種金屬材料,憑借其穩定的化學性質,良好的耐高溫、耐低溫、抗強酸、抗強堿特點,高強度、低密度的物理性質,被認為是金屬材料中的稀有戰略資源,更收獲了“現代金屬”“太空金屬”等美譽。
如今,鈦已經被廣泛運用在醫療、航空航天、汽車生產、軍事等領域,并且由于其在地殼中的儲量僅次于鐵、鋁、鎂,因此盡管已經占據了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仍被認為是具備發展潛力的金屬材料。
針對鈦材料,網上經常有個說法:海綿鈦產量反映原料生產能力,鈦材產量反映深加工能力,海綿鈦產量和鈦材產量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鈦工業規模。我國從1954年開始發展鈦工業,期間一直在進行技術研究以及工藝上的突破,并且國家也先后幾次出臺相關政策、制定相關規劃來刺激鈦產業的發展。從目前的成績來說,我國的鈦產業規模已經非常可觀。
但即便如此,我國對于鈦產業的發展依舊非常重視,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先級也依舊在不斷靠前。大量的鈦產業企業被發展起來,并且大部分相關企業都開始轉變方向,向高端鈦白粉和高端鈦材料發展。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2015年開始,我國鈦產業企業數量就成年逐年增長的趨勢,截至2020年,數量已經達到了43264家,并且2021年依舊在持續上漲。與此同時,根據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給出的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我國鈦產品產量已經達到了351萬噸,產品主要包含鈦白粉、海綿鈦和鈦加工材,其中,海綿鈦的產量已經達到了12.3萬噸,鈦加工材產量也達到了9.7萬噸。而實際上,2020年我國的鈦產品需求量也已經到達了268萬噸。
龐大的產業規模無疑為我國鈦產業的進一步突破提供了一個基礎,而除了方向的改變,我國在鈦產業發展道路上所具備的前瞻性優勢也非常可觀。
如今許多新興技術開始誕生,包含新能源交通、3D打印在內,大量的創新技術被開始大規模的運用起來,而在這些領域中,鈦以及鈦合金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在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上具備一定的優勢,這些優勢足夠影響到產業鏈的形成。換言之,如果整體規劃得當,未來我國在這些領域上的優勢不但有助于鈦產業整體向中高端產品、科技生產類產品的轉型,更能開拓出新的發展機遇,讓我國的鈦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站穩腳跟。不過這一切還需要看企業的態度以及等待時間的考驗。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