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導讀:11月17日下午,江浙滬不少地方的網友突然感受到了強烈的暈眩感或是搖晃感,短暫疑惑后猛然發覺:這是地震了!不少網友連忙趕到空曠地帶避難。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北京時間11月17日13時54分在江蘇鹽城市大豐區海域,也就是北緯33.50度,東經121.19度的南黃海區域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7千米。
經地震部門初步核實,江蘇鹽城、南通等地震感強烈,上海、南京等地均有震感,滁州市部分地區也有震感。目前,滁州市地震局已啟動地震應急響應預案,加強震情監視跟蹤,實行雙崗值班值守,保持與省地震局會商聯系,密切關注震情,回應社會關切,維護社會穩定。
就目前人類已知的科學水平,當前是無法有效預測地震,包括一次地震及后續余震,此次南黃海地震后,部分關于“地震預測”的信息又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大家也要注意甄別。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地震觀測儀器。20世紀時,核能測試檢測系統的出現促進了現代地震儀的發展。盡管地震會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脅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監測儀網絡于1960年建立后,地震儀才被大規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個國家共設立了120多臺地震儀。
地震儀為什么不能預報地震
實際上地震儀是不能用來預報地震的,地震儀只是一種用來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數據的儀器。
我們大家都知道,地震主要的數據包括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級等。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只能用來告知人們地震的大致方向,其它的數據它還無法得知。發展到現代,地震儀已經可以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進行比較,從而確定震中位置。搜救人員就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達到震中位置進行救人救災。現代的地震儀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短周期地震儀、長周期地震儀和超長型地震儀。
那么,地震儀的原理是什么呢?地震儀主要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臺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臺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臺的距離,即震中距。所以,地震儀只能用于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預測地震的發生。
科研技術的發展使
儀器儀表的精細度和靈敏度都在不斷的提高,未來也將更好的預防地震帶來的危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