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凜冬已至,尤其以東北地區更為顯著,氣溫可低至零下40度,滴水成冰景觀常見。北方多個地區陸續進入了用煤高峰期,各個地區發電、煤炭取暖的需求快速增長。供暖設備成了北方過冬不可或缺的設備。
多家能源央企聯合部署,自10月打響冬日“供暖保衛戰”。“供暖保衛戰”核心是電煤運輸,其交通工具選擇速度快、運量大、運價低的鐵路。據數據顯示,10月份,國家鐵路完成煤炭裝車224萬車、發送煤炭1.57億噸;日均煤炭裝車7.24萬車,環比增加1181車、增長1.7%;日均發送煤炭500.5萬噸,環比增加6.9萬噸、增長1.4%。
基于冬季煤炭的超大運輸量以及超長路途,多項檢測技術加盟,保障列車出入站、運輸精準高效。
裝載狀態高清智能檢測系統+停車防溜器 車輛體檢好幫手
加大設備技術改造,安裝了停車防溜器和接發列車裝載狀態高清智能檢測系統(即CTC3.0占線板系統)。
停車防溜器后解放了人工,在該機器協助下,信號員只需在室內終端機上即可控制,既實現同時到達列車同時完成制動防溜,又節省了20分鐘貨檢時間。另外,車站還安裝了CTC3.0占線板系統,對車輛裝載加固情況進行多方位體檢,一鍵操作替代手動開發信號,接發進出站列車精準高效。
貨車故障軌邊圖像檢測系統 檢測速度翻十倍增長
貨車故障軌邊圖像檢測系統又稱TFDS。它借力車輛自動化檢測5T系統,利用軌道邊的高速攝像頭,實時抓拍車輛細節部件,并將相關信息傳輸到
服務器。作業人員根據傳回的圖片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和處置故障。這一技術目前落地于大秦鐵路上。
目前,14套TFDS檢測系統分布在山西大同的湖東站和北京茶塢站的所有列車出入關口,原來人工檢查的列車目前全部實現TFDS機檢動態檢查。檢測系統無死角全覆蓋,對所有進出列車進行24小時全天候進行實時監控、動態檢測。
相比原來的人工作業,如今技術提供了不少便利。由人檢變機檢,故障鑒定處置僅15分鐘。一列1萬噸列車耗費60分鐘,如今壓縮至6分鐘、2萬噸9分鐘,作業效率穩定提高約40%以上。
有了這項重載技術的支撐,從11月1日到9日,大秦鐵路日均運輸煤炭量達到122.6萬噸,對口供應的唐山港、秦皇島港、曹妃甸港存煤由1600多萬噸回升到1800余萬噸。
吊鉤防轉裝置:進口煤炭換裝時間減半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冬季對國內電煤、取暖用煤需求量激增,因此我國對俄羅斯進口煤炭量需求量不斷加大。滿洲里站是我國最大對俄陸路口岸站,入冬后該車站日均達90車,0.63萬噸。從進口站運輸全國各地,龍門吊鉤效率較低,煤炭列車的發運效率隨之降低。
而這一難題也困擾了煤炭運輸技術員多年。
如今吊鉤防轉裝置的研發,讓效率問題迎刃而解。滿洲里站工作人員利用鋼條、螺栓制作吊鉤防轉裝置。該裝置可固定鉤頭角度,降低吊運難度,減少司機頻繁調整鎖具起升和作業時間,實現30分鐘內煤炭、礦粉等散堆裝貨物換裝。
運輸環保同行 實現綠色供暖
在搶運電煤的同時,環保措施也及時跟上,保證低碳運輸。包頭貨運中心在煤炭裝車線上新增噴淋裝置,工作人員按照抑塵劑技術指標嚴格進行噴淋作業,確保小于35毫米的煤炭顆粒全部被噴淋抑塵液。在抑塵液作用下,煤炭顆粒表面形成固化保護膜,防止煤炭在運輸途中揚塵,實現環保運輸。
據國鐵集團統計,10月1日—11月8日,國家鐵路發送電煤1.57億噸,同比增長26.8%;全國363家鐵路直供電廠存煤平均可耗天數達到21.8天,較9月末增加7.8天,存煤可耗天數7天以下的直供電廠全部消除。而這一數字與如今的技術分不開。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