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王博等在極致密X射線雙星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提出了形成極致密X射線雙星的中子星+氦星模型,解釋了長軌道周期極致密X射線雙星的形成,并為觀測上區分這類天體的起源通道提供了一種方法。該成果以Ultracompact X-ray binaries with He star companions為題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極致密X射線雙星是一類低質量X射線雙星,兩顆子星的軌道距離非常近,其軌道周期小于1小時。在該系統中,一顆致密天體(通常為一顆中子星)通過洛希瓣從其貧氫伴星吸積物質,在物質的吸積過程中釋放引力能產生X射線輻射。
極致密X射線雙星是研究雙星演化中一些極端物理過程的重要天體,并且對多信使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類天體既可以產生X射線等電磁輻射,同時也是銀河系中重要的低頻引力波源。由于能夠產生持續的引力波輻射,極致密X射線雙星有望成為LISA、太極、天琴等空間引力波探測器的第一批目標源。作為雙星演化晚期的重要階段,極致密X射線雙星可以產生毫秒脈沖雙星,并且可以提供雙星演化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致密天體吸積過程、角動量損失機制以及公共包層拋射效率等。此外,極致密X射線雙星中的致密天體可以作為研究大質量恒星演化的探針,同時也是檢驗極端強引力條件下廣義相對論的理想實驗室。
由于雙星軌道距離近,極致密X射線雙星的伴星通常被認為是一顆白矮星,但是很難解釋觀測上的一些長軌道周期的極致密X射線雙星。為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中子星+氦星模型。在該模型中,由于雙星軌道距離近,引力波輻射強,由引力波輻射提取雙星軌道角動量使雙星距離拉近,從而使氦星充滿洛希瓣,進行物質交流。該模型解釋了長軌道周期極致密X射線雙星是如何形成的,并為觀測上區分這類天體的起源通道提供了一種方法,即通過質量轉移率與軌道周期平面來區別不同的形成通道。基于中子星+氦星模型,研究人員還給出了極致密X射線雙星的一些統計特征,比如能夠被LISA等空間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的數目、引力波信號等。
由中子星+氦星模型產生的極致密X射線雙星將演化為毫秒脈沖雙星,若存在掩食現象則為伴星質量較小的一類黑寡婦星(Black Widows),最終將形成孤立毫秒脈沖星。近年來,隨著大型射電
望遠鏡的投入和使用,在觀測上發現了越來越多伴星質量較小的黑寡婦星,這些毫秒脈沖雙星的發現是對中子星+氦星模型的支持。
該成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中國空間望遠鏡CSST項目以及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的支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