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導讀:為保障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在應用過程中的規范性并促進小麥產業健康發展,有關單位共同起草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團體標準,現公開征求意見,于2021年8月26日之前截止。
我國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近年來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并且這些年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糧相對安全有保障。小麥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在我國農業生產、運輸、食品加工等方面占著重要地位。
雖是如此,小麥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小麥不完善粒含量是衡量小麥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小麥不完善粒包括蟲蝕粒、病斑粒、破損粒、生芽粒和生霉粒。不完善粒不但嚴重影響小麥的外觀、品質和安全存儲,甚至會危害到整個糧倉的糧食安全。
因此,不完善粒成為糧食收購中小麥定等分級的重要指標。目前不完善粒的檢測以人工檢測為主,檢測結果受檢測人員技能水平、檢測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大。近年來,國內 相關企業相繼推出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器,以更客觀的方式對小麥不完善粒進行檢測。但因實施技術、檢測方法各異,不同廠家的小麥 不完善粒快檢儀檢測結果相差也較大,不利于在小麥收購活動中進行推廣。
為規范與促進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器的推廣應用,促進小麥行業技術進步,特提出制訂《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團體標準,以更好地保障種糧農民收入和糧食收儲企業雙方利益,貫徹優糧優購、優糧優價原則,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規定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的術語和定義、型號與命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和質量承諾;適用于對小麥不完善粒指標進行快速檢驗的儀器設備。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國糧油學會提出。由中國糧油學會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安徽高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河南工業大學、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徽省 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糧油科 學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另外,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的基本功能,其首先將小麥籽粒均勻的傳送至圖像采集裝置處進行圖像采集,然后將采集的圖像傳送至人工智能算法中進行小麥籽粒檢測識別和小麥不完善粒率計算,最后將檢測的小麥不完善粒率結果展示在顯示屏上,同時將完成圖像采集的小麥籽粒送至物料盒中進行回收。(具體詳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