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餐飲行業也不例外,而在智能化領域,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機器人的應用,想要用機器人來取代廚師。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餐飲行業也不例外,而在智能化領域,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機器人的應用,想要用機器人來取代廚師,把千變萬化的美味,用機械記錄、復現出來。
最近,上海的一家社區食堂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為它是使用烹飪機器人的社區人工智能食堂。
據了解,這家食堂全程采用數字化管理和無人烹飪模式,它的菜品都是出自智能烹飪系統和無人機械臂,當訂單到來后,無人機械臂會將中央工廠出品的凈菜放入對應的烹飪器具中,然后進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溫等操作,不過幾分鐘,一份熱騰騰的美食就能出鍋。
目前,這家社區食堂每小時可提供300余份正餐和150份小吃類餐品,自7月19日試運營起,不過一周就迎來了日均200人次的火爆人氣。
使用機器人來烹飪,是近年來餐飲行業作出的一種創新嘗試,想要通過機器人來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以此增加市場競爭力,而從一些實際例子來看,似乎還大有可為。
烹飪機器人的優缺點
用機器人來烹飪的好處不言而喻,首先就是可以減輕人們的工作量,烹飪看起來不是多么辛苦的事情,但實際上也頗耗精力,特別是大量制作菜品時,還會對體力有一定要求,而使用機器人,就可以替代一些步驟,減少工作量。
其次,烹飪機器人遵循著
標準化的規則,是多少就多少,不多一分不少一厘,這意味著可以嚴格控制菜量、份數、油鹽糖的攝取等,不僅能保證菜品口味的一致,連食物所含的營養、能量、脂肪也能監測,這樣無疑能制作更加健康的食物。
最后,烹飪機器人能更有效率的使用空間,廚師只能在相對水平的面上操作,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間,而機器人則更加靈活,能在三維立體空間活動,前面所說的人工智能食堂負責人表示,130平米的門店,本來需要30平米作為廚房,現在使用烹飪機器人,15平米就能滿足要求。
雖然烹飪機器人有許多優點,但現在并沒有普及開來,說明其也有無法回避的缺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還不成熟,功能單一,并不能滿足多樣的需求。
相信不少人聽到烹飪機器人,腦中浮現的景象大概是一對擬人機械臂,在烹飪器具上進行切菜、翻炒、放調料、出鍋等一系列事情,就像真正的廚師那樣。
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現在市面上的烹飪機器人大多只是負責翻炒、攪拌一下菜品而已,其他的工作,比如洗菜、切菜、配菜、調味等等步驟,都需要人來負責,離那種全自動智能化的烹飪明顯還有一大段距離,顯得有些雞肋,特別是對個人而言根本沒有意義。
而且現在的烹飪機器人,大都只能專注某一種功能,如炒鍋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粉面機器人、早餐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煮面機器人……,然而中餐菜系博大精深,品種花樣百出,單一技能的烹飪機器人根本就不能滿足需求,這也是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
烹飪機器人的未來在哪里?
雖然現在的烹飪機器人還很原始,能做到的事情并不多,但也不是說就沒有價值了,在一些地方依然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基于烹飪機器人的優缺點,其較好的使用場景就是那些,像火鍋、燒烤之類菜式簡單且容易流程化的連鎖餐廳,比如海底撈的智慧餐廳,在這里烹飪機器人只需要傳菜,或者把菜一股腦的扔進火鍋里,還是很簡單的,也能代替一部分人工。
事實上,餐飲自動化也將是未來的趨勢,一方面是,一名合格的廚師需要耗費數年時間積累烹飪經驗,周期比較長,而且現在年輕一代從事廚師行業的意愿降低,未來從業人員數量會減少。
另一方面則是,許多餐飲商家都面臨著后廚管控難、投資風險高的問題,而使用烹飪機器人卻可以簡化管控流程,更容易對全面進行把握,并且烹飪機器人可以縮小廚房空間,增加餐廳空間利用率,這幾乎是無法拒絕的好處。
以中央廚房配送+烹飪機器人自動炒菜的方式,將可以重構餐飲產業生態,實現快速、標準化的運營,降低餐飲行業開店的門檻,對整個餐飲市場有著很大的價值和意義。
餐飲行業是一個高達4萬億的市場,即使烹飪機器人只能適用于有限的場景,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擁有無限的商機。
此前奧維云網發布的《2020年廚電市場年度報告:以不變,應萬變》中提到,2020年,烹飪機器人賽道已經開啟,新品發布呈現井噴之勢,廚房的“生態靴子”即將落地。
未來烹飪機器人也將持續改進,直到成為想象中的全能廚師,與廚房結合在一起,打造出高度智能化的廚房空間,并且也不再局限于商業餐廳的大廚房中,而是可以進入個人家庭場景中,讓人體會到下廚的樂趣。
資料來源:OFweek機器人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