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新概念】導讀:2021年,系統集成商進入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疫情催化與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趨勢的同頻共振下,下游需求加速釋放,以新能源、光伏、3C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進入擴產上升期,頭部系統集成商有望受益于下游需求帶動提振自身業績。
另一方面,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之際,部分系統集成商的跨行業復制能力不足,業務營收不穩定、毛利率低等生存狀態被更加真實地顯現出來。
整體而言,中國系統集成商已經進入“新拐點·新業態”發展的關鍵時期。
在此背景下,「高工機器人」總結歸納了2021年上半年屬于系統集成商的三大關鍵詞:訂單、上市、分化與求變,試圖捕捉集成商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訂單密集
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場高歌猛進,成為了不少集成商主要訂單的密集來源。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為例,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分別為121.5萬輛和120.6萬輛,分別增長134.9%和139.3%,遠遠跑贏汽車大盤,成為上半年汽車行業最大的亮點。
此外,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國家先后出臺了諸多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上揚。受益于產業發展紅利以及政策紅利,新能源汽車上下游均進入高速發展窗口期。正是在這一全球“風口”下,寧德時代市值第一次突破萬億,目前已達12739.91億。
而對于集成商來說,“只有客戶過得好,業績才能有保證”。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整理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
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共有14家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公開宣布收獲了來自新能源行業的大訂單,總金額超30億。其中,海目星激光、今天國際等廠商來自同一客戶的訂單已超6億。事實上,今年以來,僅寧德時代一家就下發了超120億元的設備訂單。未來三年,鋰電行業都將處于高速擴產期,對于集成商來說如果能夠“借機”進入相關巨頭供應鏈,則有望跟著產業大勢“分羹吃肉”。
沖刺上市
今年以來,科創板上市監管趨嚴將不少企業攔在了IPO的門外,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機器人產業內的集成商企業積極籌備上市。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博眾精工、利元亨、中科微至等集成商均成功闖關科創板,巨一科技亦處于提交注冊階段,凱爾達上市申請已被上市委審核通過。
2020年12月28日,巨一科技科創板申請獲受理,2021年6月25日,巨一科技首發申請獲上交所上市委員會通過,目前處于提交注冊階段。此次,巨一科技擬募資約20億,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驅動系統產業化項目、汽車智能裝備產業化升級建設項目、通用工業智能裝備產業化建設項目等。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巨一科技預計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3億-10.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60%至35.78%;預計歸屬母凈利為8100萬至8800萬,與 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8.81%至 181.17%。
5月12日,博眾精工登陸科創板,目前市值達到141.15億。2021年一季度,博眾精工實現營業收入5.39億元,同比增長333.1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87.03 萬元,虧損幅度縮小85.87%。
博眾精工指出,2021年一季度總體經營業績好于2020年同期,主要原因系:一方面,相比于2020年一季度,疫情影響因素的消除使公司業務開展較為順利;另一方面蘋果公司、富士康等客戶有較多訂單于一季度完成驗收。
7月1日,利元亨于科創板成功掛牌上市。本次科創板IPO,利元亨擬募資約7.95億元,其中5.67億元用于
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生產項目,1.28億元用于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研發中心項目;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利元亨指出以上兩大項目旨在通過對激光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人機協作技術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并取得突破,新技術可以提升現有產品的性能,且為開發新產品提供技術儲備。
目前,利元亨已與新能源科技、寧德時代、比亞迪、力神、中航鋰電、欣旺達等知名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7月5日,凱爾達成功過會,將首發上市。2018年至2020年,凱爾達營業收入分別為3.98億、4.09億、5.94億,歸母凈利潤為2925萬、2057萬、7404萬。
凱爾達自身定位為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主營業務為向客戶提供焊接機器人及工業焊接裝備,主要產品包括弧焊機器人、點焊機器人、激光焊接/
切割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等機器人產品及機器人專用全數字化多功能焊接電源、傳感器等配套設備。
7月21日,中科微至成功登陸科創板。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科微至實現營收12.04億,同比增長60.32%;歸母凈利潤2.13億,同比增長58.96%;2021年Q1,公司營收達到1.72億,同比增長4.88%;凈利潤2382.83萬,同比增長10.18%。
中科微至的業務范疇包括智能物流分揀系統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有交叉帶分揀系統、大件分揀系統等。
長期以來,集成商的科創屬性一直備受質疑,甚至被冠以簡單的組裝工廠,導致集成商的價值經常被低估。事實上,對于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而言,其不僅僅是提供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即可,還需要熟悉下游行業生產流程和具體工藝,完成設計、開發、組裝和調試工作。
因此,在技術基礎上,集成商既要掌握本行業的通用技術,還需要根據其服務的下游行業的不同,掌握相應下游行業的專業技術,通過虛擬仿真或者實際測試,驗證機器人或者自動化設備的可行性和穩定性。
這一點從集成商對研發費用的投入可見一斑。2020年,巨一科技研發費用為1.42億,占營收的9.26%;2020年前三季度,博眾精工研發費用投入2.61億,占營收16.66%;2020年利元亨研發投入為1.64億,占營收11.48%。整體而言,大部分集成商的研發投入并沒有處于行業低位,相反有些集成商的研發投入是大大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以上集成商的闖關成功,將大大激勵更多具備科創屬性,有實力的集成商沖刺IPO,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自身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分化與求變
系統集成商,就其生存狀態而言,一般都具有強行業相關性,即與所專注的賽道產業周期共榮辱,隨著產業的上升或下行浮浮沉沉。這也導致了在宏觀大環境愈發不確定的當下,集成商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以汽車行業為例,由于傳統汽車產業進入下行大周期,導致以傳統汽車為基本盤的集成商大部分都出現了較大的業績下滑或虧損。2020年,上海冠致受行業影響,年度虧損持續擴大;同年,德梅柯宣布新增訂單87項,確認金額近5億元,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德梅柯凈利仍然虧損1.66億;與此同時,2020年江蘇北人營收凈利雙雙下滑;鑫燕隆同期業績大幅下滑。
深耕傳統汽車行業的集成商基本都有一個共性,行業依賴性強,大客戶訂單集中,不少系統集成商來自前五大客戶的訂單占營收60%以上,與大客戶、下游行業的強綁定導致集成商的跨行業復制能力較差,當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時候,抵御風險能力自然不足。
而在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產業大勢時,集成商們也紛紛開始了技術與業務的雙重遷移,以開辟新的業績增長點。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