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北京時間2021年7月19日8時1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10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天啟星座15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80次飛行。
應用服務是衛星產業鏈中商業價值最高的環節,隨著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共同的推動,國內衛星遙感行業有望加速發展。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走進遙感衛星的世界吧。
遙感衛星的用途
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逐年增加,民用、商用遙感衛星數量占比超過60%。按照使用用途的角度,遙感衛星可以分為軍用遙感衛星、民用遙感衛星和商用遙感衛星三種類型,軍用遙感衛星主要服務于重點目標偵察、測繪等軍事目的,民用遙感衛星包括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個人愛好者發射的用于氣象觀測、科學研究等用途的遙感衛星,商業遙感衛星是由企業投資并以實現盈利為目的。
在海洋研究的很多領域都要依賴和應用氣象衛星提供的海洋遙感資料。海洋研究學者可以從連續的氣象衛星紅外和可見光遙感圖像中區分出不同溫度的水團、水流的位置、范圍、界線和移動情況并計算出移動速度,從而獲得水團、渦漩的分布,洋流變動等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海洋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確保航海安全,還可以節省燃料。如船只在海冰區航行時。利用衛星遙感圖像可實時選擇破冰船航線,使得破冰船能夠選擇冰縫或冰層薄弱的地帶行駛,保證航行安全。此外,遙感在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海岸帶和海島調查以及漁業等方面也已取得了成功的應用。
在天氣分析和氣象預報中,衛星遙感資料促進了世界范圍的大氣溫度探測,使天氣分析和氣象預報工作更為準確。在氣象衛星云圖上可以根據云的大小、亮度、邊界形狀、紋理、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等來識別各種云系的分布,從而推斷出鋒面、氣旋、臺風和冰雹等的存在和位置,對各種大尺度和中小尺度的天氣現象進行成功的定位、跟蹤及預報。
在氣候以及氣候變遷研究中,根據近年的研究表明.對大氣長期天氣過程和氣候變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太陽活動、地表面對大氣的影響以及海洋對大氣的影響等。這些因素以及對大氣氣候的變化數據都可以通過衛星來獲取,如氣象衛星上有儀器可以直接取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成分含量的數據。
衛星遙感應用市場規模快速擴張
經過10幾年的發展建設,我國已經形成了全天候、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建立對地觀測數據中心等地面支撐與運行系統,形成空間信息產業鏈。在國家航天局及相關部門的推動下,我國遙感產業進入到市場化為導向的“產業化”發展階段。
近年來國內空間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遙感衛星發射數量逐年增加,2019年共有52顆各類遙感衛星發射入軌,年入軌數量大幅增加。截止2020年7月,中國共有181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民用、商用遙感衛星數量占比超過60%。
目前吉林、海南、深圳、寧夏、珠海、四川等地方政府紛紛以光學遙感或雷達遙感為主,提出遙感衛星星座建設計劃,天儀研究院、國星宇航、千乘探索等民營企業也針對傳統遙感衛星與市場需求間的差異,提出了以特定區域、特定目標、特定載荷或高時間分辨率主要特點的遙感星座建設計劃。民營資本投資的商業遙感星座的快速發展,有助于彌補國家民用遙感衛星數據覆蓋的空白,豐富商業化衛星遙感數據的來源。
結語
近年來,天地一體化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為開展遙感大數據分析提供了超高維度和超高頻次的地球表層系統多樣化輔助認知數據。傳感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飛速構建起了強大的數字采集和網絡發布能力,它們將數百公里上空運行的衛星和一個個地面行走的傳感設備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而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更為遙感大數據分析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它將引發一場遙感領域的革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