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安徽光機所基礎科學中心張為俊研究員課題組的趙衛雄研究員、徐學哲副研究員等科研人員攜帶自主研發且具有知識產權的監測設備,包括寬帶腔增強
氮氧化物分析儀、化學放大大氣過氧自由基
測量儀、腔增強反射率光譜儀、吸濕性腔增強反照率光譜儀及黒碳儀等儀器,前往青藏高原開展野外觀測實驗。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亞洲水塔”,對我國甚至全球的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安全具有巨大的影響。2017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旨在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
今年3月17日-6月17日,安徽光機所基礎科學中心及環境光學中心科研人員分批次前往西藏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先后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臺站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藏東南站,海拔3326米)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海拔3650米)兩個站點開展了大氣氧化性和氣溶膠觀測實驗。藏東南站位于林芝市魯朗鎮北6公里左右318國道西側的山間谷底,是一個典型的高山環境觀測站點;而拉薩部位于拉薩市城關區農科路6號,是一個典型的城市站點;通過兩個站點的觀測,試圖厘清高原環境下的城市與高山背景站點的差別。
安徽光機所基礎科學中心張為俊研究員課題組的趙衛雄研究員、徐學哲副研究員等科研人員攜帶自主研發且具有知識產權的監測設備,包括寬帶腔增強氮氧化物分析儀、化學放大大氣過氧自由基測量儀、腔增強反射率光譜儀、吸濕性腔增強反照率光譜儀及黒碳儀等儀器,前往青藏高原開展野外觀測實驗。在前期技術攻關的基礎上,實現氣溶膠消光和散射系數好于0.1Mm-1和二氧化氮好于10ppt的探測極限,研制設備長期工作穩定,性能良好,在本次觀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珍貴可靠數據。科研人員通過此次觀測發現,相較于平原地區,高原大氣中的氣溶膠和氮氧化物整體濃度水平較低,氣溶膠消光最低可達10Mm-1以下,而氮氧化物濃度水平更是小于ppb量級,對儀器性能挑戰極大,探測靈敏度要求極高,這也是目前高原環境數據匱乏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科研人員還發現氣溶膠和氮氧化物的日變化特征明顯,可能與當地生物質燃燒或機動車排放有關。
早在2019年,基礎科學中心張為俊研究員課題組就已經開始青藏高原的觀測工作,科研人員于2019年4月中旬到6月底先后兩次前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野外臺站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海拔4730米),開展了雨季前后兩個時間段的野外大氣觀測實驗,驗證了自主研發的儀器在青藏高原的測量可靠性。同年的11月和2020年1月,課題組周家成還分別前往中國氣象局香格里拉區域大氣本底站(海拔3552.7米)和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海拔4276米)進行了二氧化氮設備安裝,開展了長期的臺站觀測。2019到2021年的青藏科考實驗中,基礎科學中心長期守在觀測一線的人員均為90后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正是這群90后的堅守,為青藏高原的大氣化學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今年3月20日-5月15日藏東南站、拉薩部觀測期間,受北京大學葉春翔研究員邀請,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謝品華研究員課題組秦敏研究員和胡仁志研究員團隊科研人員也攜自主研發的寬帶腔增強吸收光譜HONO / NO2測量系統、大氣HOx自由基探測系統分別在林芝和拉薩兩地開展了大氣氧化性外場觀測實驗,對OH和HO2自由基及相關前體物濃度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連續觀測。謝品華研究員課題組觀測到青藏高原出現較高水平的OH和HO2自由基和前體物濃度,這表明青藏高原地區存在較為活躍的高氧化性大氣環境。
原標題:安光所科研團隊參與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