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加快,人類活動也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成為了目前變暖的主要原因。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重的目標承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類前途和未來。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協約的方式共同減排溫室氣體,在全國兩會到來之際,“碳達峰”和“碳中和”也一度成為熱詞,出現在人們眼中。
其實早在2020年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那么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
從概念上來說,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所謂“碳達峰”可以說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高值,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碳排放是如何監測的呢?
對于碳排放的監測,世界各界一直在努力。如今,世界氣象組織協調建立了31個溫室氣體大氣本底觀測站,400多個區域本底觀測站。除此以外,日本和美國還先后發射專門的碳衛星,大幅度提升了大氣溫室氣體的監測能力。今年1月,我國氣象局也啟動運行了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該中心將開展碳中和科學研究和監測評估核心技術攻關。
對于碳排放的監測工作自然少不了政策的支持。2021年1月,我國發布了全國《火力發電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技術要求》,為通過直接監測法監測企業碳排放提供了相關的
標準依據,也為碳監測的相關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現碳中和,我們能干點啥?
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我們每個個體都息息相關,選擇非電動牙刷可以少排放近48克的二氧化碳,選擇節能燈泡可以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4倍,晾曬衣物代替烘干機可少排放2.3公斤的二氧化碳,及時關電腦、打開一扇窗、自備購物袋、種一棵樹……這些舉手之勞都能為碳中和、碳減排貢獻自己的力量。
后記: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降低碳排放,實現綠色發展,這既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又是我國承擔大國責任的表現。要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方方面面做起,從點滴之處控制碳的排放。對于企業來說,相關碳排放監測設備也可乘時乘勢,發展市場廣闊,相關企業也應當早早布局,借東風順勢而起。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