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計量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支撐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只有測得準,才能控得準。”深空探測的天問一號能登臨火星,一個重要前提是VLBI系統的時延測量精度達到0.1納秒的水平,觀測2億公里外目標的誤差優于4公里。而1級精度基準齒輪的研制成功,給中國精密制造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對計量測試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常態對計量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對計量供給質量的要求也越高。
“高質量發展,計量保障和供給要先行,計量機構必須持之以恒推進能力建設,提升供給質量,激活計量促發展動能。”
“十三五”期間,這一發展理念深深印刻在了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浙江計量院)領導班子和全體干部職工的心中。獲得了一大批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計量科研成果,計量支撐市場監管、計量服務科研創新、計量促進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現代制造業發展的綜合能力大幅提升。
五年來,從強力推進“五大要素”建設,到全面推進“雙一流”院所建設,再到如今的“十高”建設,高度統一的發展理念將全院上下力量擰成了一股繩。
“風云激蕩,回首向來踏行處。”一項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建立,一個個基準物質的研制,一道道科研課題的攻克,一座座計量服務平臺的架設,見證了浙江計量院人5年如一日砥礪前行的足跡。
計量基礎、人才隊伍建設大跨越
“量值定義世界,精準改變未來。” 對量的認識不斷深化、測量手段不斷進步、測量精度不斷提升,帶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只有“量”統一了,“道”才能暢通;“量”精準了,“行”才能遠。
因此,夯實計量技術基礎,讓量值傳遞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成為浙江計量院“十三五”抓基礎建設的首要任務。五年建設,讓量值傳遞和溯源覆蓋率提升到了92.5%。
五年間,浙江計量院聚焦互聯網與現代通信、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及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精準醫療、精密測量等領域,新建54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使總數達到350項(其中高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212項)。
五年間,在環境保護、現代農業、食品藥品安全、生物醫藥等領域研制標準物質36項,取得國家二級標準物質證書。
五年間,累計起草計量技術規范109項,其中為主制修訂國家標準、計量技術規范47項。
五年間,新增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授權項目208項,總數達到1010項。新增國家實驗室認可項目110項,新增國家和省實驗室資質認定項目291類。
五年間,新增了1個互認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產業)中心、2個國家型式評價實驗室。
基礎條件形成之后,人的作用就成為影響供給能力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浙江計量院始終堅持引才和育才并重,不斷提升全體干部職工的專業素質。
引才方面,充分發揮“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引進高學歷人才。育才方面,積極開展各類專業培訓,鼓勵全員參加在職繼續教育、參加專業培訓,鼓勵全員考取各類資質證書。
五年間,累計引進博士10名,碩士研究生52名。
五年間,院內職工人均培訓課時超過100課時/年,在職人員繼續學習獲得碩士學位17人。
五年間,已有2人入選浙江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人才,2人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6人成為OIML-CS下的法制計量專家(LME),還有1人被電工技術委員會(IEC)授予標準制定領域的高榮譽之一“IEC1906獎”。
截止目前全院已有注冊計量師168人,計量標準考評員131人,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評員33人,共有150人次擔任各類學會、協會及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87人次擔任外部各類評審專家。全體職工中,碩士和副高職稱以上人員占比達71%,高層次人才占比居全國省級計量技術機構前列。
構建調動人才創新性積極性主動性的機制,是“十三五”浙江計量院內部管理制度改革優化的重要方向。
2016年,結合外部政策修訂完善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側重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動能,突出重點領域科技攻關。2017年,制定《院創新團隊建設試點方案》,在聲學振動創新團隊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出臺《院橫向項目管理辦法》《院Ⅰ類橫向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等科研制度,將科研激勵政策細化操作。
五年間,院科研人員先后參與承擔“復雜環境中多目標運動與質量參數計量技術研究”等9項國家基礎(NQI)研究項目,承擔“超聲醫療設備聲學性能計量及檢測技術研究”等8項省局NQI項目,完成“基于光譜技術的VHP濃度實時檢測和校準技術研究”等62項科研項目立項。
為盡可能釋放出人才、裝備和項目的應用潛能,提升計量供給服務質量,“十三五”期間,浙江計量院還對機構組織架構進行了多次優化調整,把突出建設一流品牌實驗室、一流創新團隊作為創建“雙一流”院所核心。
創新供給持續增加,量變帶來質變
高強度基礎設施投入,高水平團隊建設,有效的激勵機制,極大地煥發了浙江計量院的創新動能。
數字交通、流量先進檢測技術應用、聲學振動、精準醫療、精密智能測量、大氣環境、標物研發、能量計量體系建設8支特色創新團隊,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保護領域、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解決了一批企業創新難點、行業共性難題、社會公益性問題。五年成果轉化項目立項251項,橫向項目立項881項,科研成果轉化率達50%。僅2020年,創新團隊立項科研項目就占全院立項科研項目100%,成果轉化項目及橫向課題立項占全院立項近60%。
計量科研創新供給的“量”在五年間不斷積累,給浙江計量院帶來了許多“質”的突破。
首先是在諸多領域實現了從不能“測”到能“測”、測得精的轉變,許多制約國內檢測能力的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
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借助一套形似攝像頭的設備,就可辨識出是哪輛特定的車輛發出鳴笛聲,其實際使用中的違法鳴笛抓拍系統定位準確性已精確到十幾厘米——浙江計量院聲學振動計量創新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聲源識別定位技術課題研究,成果應用打破了國外聲學公司對聲源定位系統校準技術的壟斷,并在道路違法鳴笛抓拍設備等智能交通領域得到了運用。
氣相過氧化氫滅菌廣泛應用于新冠肺炎、埃博拉等疫情的防控。滅菌過程中和滅菌后需要對其產品濃度以及殘留濃度進行檢測。在目前國內還沒有相應成熟檢測儀器的情況下,浙江計量院大氣環境計量創新團隊根據浙江泰林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研制了可溯源的全量程氣相過氧化氫檢測儀,并提供測試及校準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優化升級過氧化氫滅菌器、隔離器等產品性能。還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地方計量技術規范JJF(浙)1156-2019《過氧化氫檢測儀校準規范》,消除了過氧化氫量值溯源空白。
寧波健信核磁技術有限公司首次成功開發出磁共振超導磁體新產品,打破了壟斷。在這背后離不開浙江計量院“精準醫療”創新團隊的努力,是他們的幫扶助力健信公司研制出既符合通用要求、又滿足企業特殊要求的檢測模體,提升和完善出廠檢驗設備的科學性,確保其計量的準確性,解決了MR均勻性、信噪比欠佳等技術難題。
其次是實現了從單一的計量器具檢定校準向能提供 “三全一前”體系服務的轉變。
這一轉變在國家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得到了集中的體現。該中心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提供“覆蓋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鏈、全溯源鏈及前瞻性研究”專業服務,這使院對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到達了新的高度。
該中心為主體的精密智能測量創新團隊通過研究機器視覺與長度精密測量相結合的前沿測量技術,為“機器換人”提供計量支撐。針對杭州宇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水下機械手測量需求,該創新團隊采用Leica AT402激光跟蹤儀實現機械手的精度計量溯源工作,找出了機械手肘關節角度控制精度偏離的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2019年幫助金海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破解了“大型構件復雜曲面測量難”的產業共性技術難題,為海工裝備產業提供了測試技術支撐。
流量計量創新團隊緊跟創新化、智能化燃氣表技術的發展趨勢,自主研發的家用膜式燃氣表循環周期法耐久性實驗裝置、燃氣表溫度適應性檢測裝置,能夠消除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用戶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燃氣貿易結算糾紛,幫助我國燃氣表出口企業積極應對歐洲發達國家膜式燃氣表的技術壁壘。浙江智能燃氣表杭州先鋒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該團隊的幫扶下,搭建天然氣流量計質控平臺,研制膜式燃氣表壽命性能、高低溫性能試驗裝置以及燃氣計量組分變化影響的關鍵技術及系統,從設計、選材、部件、整機制造全過程提升質量控制水平,使產品達到先進水平,獲得市場認可。
第三是實現了計量技術和服務從傳統的人工檢到智慧智能檢的轉變,通過數字化在線技術,把測量實驗室搬到生產線上。
響應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要求,院加快推進計量技術和服務數字化進程,“十三五”期間開展的智慧項目建設涵蓋了電能、交通、流量等多個專業。
通過開展運行電能表計量可靠性試驗與在線監測模型驗證,搭建起基于工業互聯網和區塊鏈的“燃氣表二檢合一”可信云檢測平臺,并在相關企業應用、推廣。開發的《寬帶速率計量軟件》已于近期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對網絡流量和寬帶速率測量提出了第三方驗證的要求,可廣泛使用于計量行業的寬帶速率和網絡流量校準服務。
已經出臺的《數字化轉型三年建設方案》,明確了探索計量測量的數字化、一體化和現代化,積極打造云平臺,主動提供云服務,提高計量數字化水平,提升履職效能的工作新目標。
集合服務模式促進產業發展動能大提升
為產業搭建高水平實驗室平臺,提供綜合服務;到產業聚集地和企業車間現場設立實驗室,就近服務;和企業一道深入用戶端,提供上門服務,是浙江計量院“十三五”集合服務模式的三大創新。
電能表以及相關產業是浙江乃至中國的特色產業,當法制計量組織(OIML)2018年實施證書互認新政策后,浙江計量院立即行動,建成了OIML互認實驗室。通過這個實驗室,浙江正泰儀器儀表有限責任公司拿到了電能表產品OIML證書。截止目前,電能表互認實驗室依據標準/建議開展檢測近200批次;幫助企業獲得OIML證書2份,節約企業試驗成本1000萬元。
OIML實驗室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幫助企業解決了一系列質量問題。某企業與特斯拉德國公司剛剛達成采購意向,產品就在國外機構檢測時出現了不符合項,訂單隨時可能作廢。OIML實驗室接到企業求助后立即結合國外機構檢測標準要求設計出多套測試方案并逐項排查,復現不合格項,并對產品部件逐個解析測試,終在產品采用的計量芯片上找到原因,幫助企業趕上了向客戶重新提交改進產品進行認證測試的時機。華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項目組遇到新型單相電能表計量誤差一致性和穩定性不高的瓶頸,一直無法突破,后是用OIML實驗室的專業調校,讓項目組在電能表功率因數角差、小信號處理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浙江全省有印染企業200多家,產量約占全國2/3,是正在加緊全面改造提升的十個重點傳統產業之一。為使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依托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浙江)這一平臺,浙江計量院率先在浙江紡織印染行業開展能源計量示范工程建設,以計量技術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制造,探索了一條以“計量+標準化+互聯網”為手段,以“計量審查、標準、能效診斷、技術改造、在線監控”的綜合模式進行閉環管理,幫助企業成功找到能夠提升競爭力的轉型發展路徑。運行一年數據統計,為范點企業節約生產成本400多萬元,減少用電量40萬kW•h、污水排放量9萬噸、清潔水用水9萬噸、化學試劑使用量480噸。
針對蒼南產業集聚區是天然氣流量計企業集中,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70%的實際情況,浙江計量院專門就地搭建產業服務平臺,設立了蒼南氣體流量實驗室,給企業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檢測服務,使得當地企業交付給用戶的天然氣流量計不必包裝、不出廠門即可完成檢測,并附帶上有效的合格證書一同交付用戶。蒼南實驗室不僅將檢測周期從15天縮短到了1天,還節省了大量的重復包裝、運輸和人力成本。運行至今,累計“一站式、零距離”檢測2萬余臺件流量計,直接為企業節約成本超過300萬元。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成立后,技術人員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野外作業”,需要帶著裝備深入船塢等制造現場測量、研究分析。浙江新樂造船有限公司在建造LNG過程中發現LNG核心部件儲氣罐存放于倉庫中腐蝕過快,還在型材成型加工過程中發現舭龍骨、縱艙壁等首尾分段中曲率較大的鋼材出現材料脆化現象,嚴重影響LNG的生產。中心在接到求援信息后,立即組織專家到企業制造現場開展實地檢測和技術分析,發現問題分別是鎳元素不足和鉻元素超標引起。原因查出后技術專家又給企業提出了解決方案,生產得以順利進行。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一條海洋工程輔助船在進行航行試驗時出現主軸軸承潤滑油超溫報警,中心專家攜帶海工裝備大型零部件精密測量系統現場測量,發現主軸直線度不好,是主軸變形導致軸系與軸承之間的過度摩擦發熱,引起主軸軸承潤滑油超溫報警。
針對浙江企業大力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的情況,浙江計量院除了加強與相關技術機構合作外,還專門組織服務團隊,走出國門提供服務,同時邀請外國客戶到實驗室見證檢測過程。
安特儀表集團等浙資企業把業務做到了東南亞,浙江計量院的組織小分隊定期赴斯里蘭卡、泰國等,現場為企業提供量值溯源、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幫助完善計量標準體系基礎建設。
一家企業其出口緬甸的電表面臨緬甸電力局的特殊要求,浙江計量院立即根據緬甸電力局所提試驗要求設計了實驗方案,搭建實驗裝置,并請其到試驗現場實地觀摩實驗過程,增加其對中國產品的信任。
浙江瑞銀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荷蘭、埃及的客戶也都先后被邀請到實驗現場觀摩見證產品測試。
“成績屬于過去,歸零再出發。”當前,“十四五”的宏偉藍圖已徐徐展開,浙江計量院人根據建設“重要窗口”重要指示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和省局中心工作,給未來五年定下了發展“十高”的新目標:“高層次人才集聚、高水平項目立項、高等級成果涌現、高效率成果轉化、高認可品牌建設、高品質服務支撐、高精尖裝備投入、高質量基礎建設、高起點規劃布局、高辨識窗口展示”。“十四五”期間,浙江計量院將成為展示計量科技發展、計量動能強勁的重要窗口。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