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近日,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日前對電商平臺上熱銷的防藍光眼鏡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結果在72批次防藍光眼鏡中的抽查中,有1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6.4%。
涉及兒童和老年款 不合格產品設虛標嫌疑
根據央視報道,此次抽檢的防藍光眼鏡涉及到國內5個不同的電商平臺,包括淘寶等,而產品單價從從29.9元到1130元不等,品類則包括防藍光配裝眼鏡、兒童防藍光護目鏡和防藍光老花鏡等,基本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防藍光眼鏡品類。
根據抽查發現,部分眼鏡不符合防藍光性能要求,如藍光透射比未達到防藍光性能的低要求,無法有效阻隔藍光,達不到視力防護效果,有虛標的嫌疑。
藍光是自然可見光其中的一部分,日光及電子屏幕都會發出藍光。 其特點是波短但能量高,能直接穿透晶狀體直達眼部黃斑區,造成黃斑病變。早在1966年Nell等研究發現藍光的照射可引起視網膜細胞的損傷,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喪失。而在2010年光協會年會中,眾多世界光學專家指出,短波藍光具有極高能量,能夠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產生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衰亡,上皮細胞的衰亡會導致光敏感細胞缺少養分從而引起視力不可逆性的損傷。該結論一經面世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視、電腦等可視化媒介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家庭普遍的家電以后,兒童近視率逐年攀升,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智能化手機、ipad等學習性小型電腦的普及,人們將近視、各類視覺損傷歸咎于電子產品的高頻率使用上,由此引起一股防藍光熱,市面上的防藍光產品如過江之鯽,然后由于缺乏相關的檢驗檢測標準,防藍光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無標準”狀態,質量良莠不濟。
在我國,對防藍光眼鏡的相關標準制定也是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時間,直到2019年12月10日,我國政府才正式頒布《GB/T38120—2019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的國家標準,新國標的實施讓防藍光眼鏡的檢測工作有據可依,從此防藍光眼鏡的鑒定算正式邁入了“標準化”時代,
防藍光的標準檢測得益于科學的工具
在防藍光性能檢測中首先檢測的是380到500納米波段的藍光透射比,這一部分也是藍光性能的低要求,如未能達到該低要求,則說明防藍光性能不合格,不具備基本的防護作用。而在防藍光性能的檢測工作中,較為常見的有藍紫光測試儀,該儀器多用于檢測眼鏡鏡片可見光、藍光以及紫光的透過率等,通過藍光的透過率判斷眼鏡鏡片的防藍光效果,也是市場上眾多的眼鏡店常用的
檢測儀器。此外,還有便攜式光譜分析儀等。
后記
藍光對于人類視覺的危害已不言而喻,而虛假產品帶來的傷害更甚。普通民眾根本無法對產品進行專業辨別,除了聚焦每一次執法部門的抽檢,廠商作為生產主體如果也能同時擔當起安全生產、保質生產的責任,那么才是根本上解決了產品質量問題。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