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范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起草了《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紅外相機技術(征求意見稿)》,現開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郵箱lixing@craes.org.cn,截止時間2020年12月28日。
2010年9月,國務院批準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的戰略任務,要求建立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的監測標準體系,推進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絡,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維護生物多樣性,抓緊“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
2015年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2015-2020年)》。觀測網絡建設是重大工程的七項任務之一。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力地推進重大工程觀測網絡體系建設。2016年,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全國大中型哺乳動物生物多樣性紅外相機觀測工作,急需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以規范全國生物多樣性紅外相機觀測工作。
紅外觸發相機簡稱紅外相機。指在現場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利用紅外/熱感應系統對從相機前經過的動物或人員進行自動或定時拍攝的裝置,主要由紅外/熱
傳感器、拍攝系統、補光系統、供電系統、外殼等器件組成。
紅外相機技術指通過紅外相機獲取野生動物或人類活動的影像數據,并對影像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探究目標動物的種類、數量、生態習性、生境狀況和干擾壓力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本標準規定了使用紅外相機技術進行生物多樣性觀測的觀測原則、觀測準備、相機布設、相機安裝、相機檢查維護與數據采集、數據存儲與整理、觀測內容和指標、數據分析、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內容。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 7714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8170 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226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HJ 710.3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哺乳動物;《縣域陸生哺乳動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技術規定》(環境保護部2017年第84號公告);《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自動相機法調查技術細則》(試行)(林動監函〔2017〕1號)。
本標準為發布。本標準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內使用紅外相機技術對陸生大中型獸類和地棲型鳥類進行觀測。其他野生動物的調查、監測可參照使用。(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