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購物時“刷臉”支付,乘火車時“刷臉”進站,使用
智能終端時“刷臉”解鎖……如今,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與此同時,有部分用戶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信息泄露、濫用趨勢。“刷臉”如何規避安全風險?相關
話題頻頻引發熱議?;谌四樧R別的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創新創業的風口。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超過1萬家人臉識別相關企業,今年前三季度注冊量達1161家,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人臉等生物特征信息具有特殊性,人臉識別廣泛應用,就會衍生過度使用、缺乏統一標準規范、數據存儲缺乏安全保障等問題。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一份關于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的測評報告顯示,測評的100款APP中,10款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陀^存在的問題,提醒我們對于海量人臉數據的存儲、分享、應用等還需更加審慎。
大數據時代,“人臉”是關鍵的數據信息,因其較好防偽性,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前景廣闊。因此,需要理性看待相關技術,既不能因噎廢食、談“刷臉”色變,也須明確規范、健全制度、加強監管,及時封堵個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調查顯示,對于人臉識別安全風險的擔憂,更多在于一些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場景下信息收集、使用過程中的不透明與不確定性。比如,很多人都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這提醒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人臉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交易權等。及時建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標準規范和監管規則,讓全社會更加嚴謹地采集、使用、存儲人臉數據,才能切實保障個人權益,也才能推動相關行業良性發展。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