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下游】基于大數據分析進食情況,智能設備可實現精準飼喂;電子耳標快速檢測畜禽身體狀況;環境檢測系統實時監測溫濕度、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光照強度等環境因素……這些控制系統都可集成到一個手機中,讓養殖場管理者及時獲取異常信息,實現遠程精準控制,并根據監測結果,控制相關設備。
在9月5日開幕的第十八屆(2020)中國畜牧業博覽會上,養殖“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能根據母豬、仔豬、保育豬、肥育豬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品種特性自動精準飼喂;電子測溫耳標能快速檢測豬的身體狀況;根據舍內溫濕度、空氣質量等參數系統可自動報警,并遠程打開風機調節參數……很多傳統養豬場正在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轉型的速度,畜禽養殖不但變得越來越有科技感,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率。
“一臺精準飼喂智能機器,能飼喂40頭豬。為避免多豬搶食, 一般是讓豬輪流進入智能機器進食。但豬畢竟是活的,有的豬吃完后并不會迅速離開,后面的豬就無法進入,降低了豬群的進食效率。”熊本海說,通過把人工智能技術和豬的習性結合起來,利用視覺認知、自由采食及采食量自動記錄系統,智能控制系統能主動分析,一旦判斷該豬已經達到預定的進食量而屬于誤闖入,進食槽的門就會自動打開,讓后豬進入,把前豬拱出,提高設備利用效率。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AI如何提升養豬效率
全流程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大大提升養豬效率,這其中涉及的技術有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
以阿里云與特驅集團首期落地業務為例,包括各類豬只數量識別、豬群行為特征分析、疾病識別和預警、無人過磅等內容,以往這些數據的采集主要還是靠手寫的方式。
在使用ET大腦的豬場,每一頭豬從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檔案,能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視頻圖像分析技術可以記錄豬的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率和軌跡,如果一只豬長臥不起,那ET大腦就會判斷它是懷孕還是病了,提醒人工及時介入,如果只是豬想偷懶,飼養員就會讓它多走走,以免影響料肉比。
ET大腦還可以通過紅外測溫技術和語音識別技術,監測豬的體溫和咳嗽的聲音,一旦出現異常,就能在第一時間做出疫情預警。
資料來源:百科、科技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