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五一小長假結束了,從5月6日的凌晨開始,全國高速路口也相繼關閉免費通道,開始正常收取高速費用了。
除了奔走在復工路上的人們懷揣著激動地心,享受著后一天的高速免費體驗卡外,位于廣東省珠江獅子洋之上,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虎門大橋,在5月5日下午突然也“滿心激動”起來,虎門大橋“虎軀一震”給全國人民來了個“深呼吸”讓無數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作為廣深珠高速公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虎門大橋是廣東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始建于1992年,1997年通車至今,大橋一直都十分平穩。
但是在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甚至在今日凌晨都有振動。出現該情況后,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奔赴現場進行勘察,給出了目前可信度較高的說法。
專家們初步認定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震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橋跨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擋墻),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震動幅度較小且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會影響橋梁結構安全,但會影響行車的體驗感和舒適性,易引發交通安全事故。
而根據現有對虎門大橋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來看,此次虎門大橋懸索橋“抖動”并未使其橋梁主體結構受損,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后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專家組表示虎門大橋屬于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橋梁公路等基建在對抗外力的情況下都那么幸運。關于大橋因外力坍塌較為著名的例子是1940年塔科馬海峽大橋,同樣是懸索橋,但是在通車4個月后,突然被微風摧毀。回到國內,去年10月中國臺灣宜蘭縣21年橋齡的南方澳跨港大橋和無錫高架橋皆因外力發生結構型橋梁垮塌。
由于近幾年我國重型汽車數量等帶來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同時惡劣天氣帶來的腐蝕性也越來越高,對于有一定使用年代的橋梁和基建結構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所以,橋梁的健康檢測、結構安全評估以及損耗監測等顯得尤為重要。
實際上,虎門大橋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其實是有一套監測系統的。根據論文顯示,虎門大橋在設計之初就加入了GPS位移、應變實時、長期形變、超限超載等監測系統,通過這些系統的作用,實時獲取橋梁在各種情況下的受力、工作狀態,以及抗風和抗震等結構參數,實現對橋梁的安全監測。 從虎門大橋監測系統的表現來看,融入物聯網的基建監測系統未來的市場將會加速擴大。
根據數據顯示,國內目前鐵路營運里程12.9萬公里,橋梁20萬座;公路總里程14.26萬公里,82.55萬座橋梁;還有一些2萬余座水電站、200多個機場等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在這些大型基建里面,并不是所有的設施都有完整的安全監測系統,同時,在新基建的加持下,相關監測系統的需求和市場只會大幅增加。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