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儀表網 儀表標準】為貫徹《環境保護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決定制定《固定污染源廢氣 油煙和油霧的測定 紅外分光光度法》。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完成征求意見稿。
油煙是指食物烹飪、加工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油脂、有機質及其加熱分解或裂解產物,其主要成分是動植物油及其分解產物。油霧是指來源于機械加工淬火等工藝產生的油脂及其裂解物,其主要成分是礦物油。目前,油煙和油霧已經成為繼噪聲、尾氣、沙塵之后的又一大污染問題,加強油煙和油霧治理是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我國目前使用的監測方法主要內容為是利用采氣泵將油煙吸附在油煙采樣濾筒內,回到實驗室后用四氯化碳萃取濾筒內油煙物質,利用
紅外測油儀對樣品進行檢測。該方法能夠準確檢測油煙含量,且靈敏度高,測定結果不受油煙樣品品種的影響,一直在我國環境監測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紅外分光光度法使用的四氯化碳是《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1]附件 B 第二類受控物 質,2010 年已經完成其受控用途的淘汰,因此必須尋找四氯化碳的替代試劑。多年實踐表 明,現有監測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沒有檢出限、精密度和準確度等技 術指標,沒有油霧的測定方法等。鑒于上述問題,對現行標準分析方法進行修訂勢在必行。
本標準引用了《GB 18483 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HJ/T 48 煙塵采樣器技術條件》、《HJ/T 397 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四項文件,規定了測定固定污染源廢氣中油煙和油霧的紅外分光光度法。
此外,本標準沒有規定用姥鮫烷代替異辛烷,還增加了注的內容,即:紅外分光光度計出廠時如果設定了校正系數,不必每次測定校正系數,當校正系數檢驗不合格時需重新測定校正系數。同時,按照技術審查會專家意見要求,油煙的測定由兩波長改為三波長。(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