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新概念】如今在山東煙臺,年輕勞動力外流、農民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等問題日益凸顯,形勢嚴峻的煙臺農業如何破局?11月14日上午,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正式啟動,這標志著將農業與互聯網大數據相結合的院企合作真正落地生根。未來,煙臺將可依托農業化信息平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在山東省農業廳副巡視員姜衛良看來,農業與互聯網大數據相結合對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農業科技的,中國農業大學在農業科研及成果轉化方面,始終處于全國地位。研究中心成立只是院企合作的步,把中心建設好、運行好,并終實現成果產出好、企業效益好,才是雙方共同使命和終目標!”啟動儀式上,姜衛良希望雙方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充分發揮高校、企業的人才優勢,促進山東省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技術的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利用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現有培訓項目資源,加大培訓力度,推廣普及農業大數據知識,擴大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與度。
2016年5月,煙臺市“十三五”總體規劃公布,提出要提升發展現代農業,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為此,煙臺研究院和企業合作,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科技部中歐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該中心由國內的農業信息化專家、博士生導師傅澤田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國家“萬人計劃”人才、山東省農業物聯網科學家李道亮教授擔任主任,以農業先進傳感技術、智能農業信息處理與大數據技術、農業智能系統集成與裝備、農業農村信息化戰略為主要研究方向。
煙臺研究院院長傅澤田表示,高校與企業合作建設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主要途徑之一。“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與山東東潤儀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礎,我們將以該研究中心成立為契機,發揮學校學科優勢,致力人才聚集,開展行業技術研究,加強合作,服務企業與地方經濟。
目前,研究中心現有儀器設備總價值達300余萬元,研發人員30余名,全部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中心核心研發團隊先后完成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等各級重大科研項目30余項;共獲得國家發明41項,實用新型87項,軟件著作權146項;已形成具有中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傳感器產品18種型號、無線網絡測控終端16種型號、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8個;先后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表彰,具有較強的農業信息化領域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能力。
下一步,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將搶抓國家和山東省農業物聯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機遇,結合煙臺市“十三五”農業發展重點的“陸上糧倉”工程、蘋果提質升級工程、農業標準化工程、種業“硅谷”工程等領域,具體圍繞農業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農業與智能裝備技術、農業生物環境控制工程與自動化技術、食品質量安全與物流技術等展開研究,并與煙臺市相關企業深度融合、合作創新,為提升煙臺現代農業發展、繁榮煙臺農業經濟、為山東乃至全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科研技術力量支撐。
2015年10月,在中荷兩國元首見證下,中國農業大學、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煙臺市政府簽署關于建立煙臺格羅寧根大學的合作協議,在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合作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化大學。大學將緊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先期著重建設5個高水平研究中心,包括新材料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分子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生物與催化經濟研究中心、信息科學與大數據研究中心。
啟動儀式后,與會專家就中心研究方向、發展規劃、實驗室建設、團隊建設以及基地建設等進行了專題研討。此次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正式啟用后,煙臺研究院將積繼續積極推進新材料、分子生命科學等平臺的建設,積極融入到產學研成果開發中去,成為區域科技要素的輸出地和支撐地。
(原標題:煙臺成立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助推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