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新概念】以后是不是任何地方都會用到大數據了?
應該說大數據是無處不在的,多種多樣的終端(PC、傳感器、移動端等),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到,后面還需要一個龐大的數據中心來為這些前段的終端,為我們人類提供服務。也會產生實時的、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數據,通過大數據的處理,來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人既是生產數據的生產者,也是數據的消費者,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消費數據的同時,也在為后端在生產數據。
德國工業4.0是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展上德國政府頒布的。工業1.0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動力的時代(物質的自由流動);工業2.0是以電力驅動的,電氣化的時代(能量的自由流動);工業3.0是1974年德國發明了可編程邏輯工業控制器,把信息和機械、電力整合起來(信息的自由流動);到了今天,進入到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把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物理系統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的信息系統兩者融合起來了,就構成了今天的工業4.0。
德國提出的工業4.0更側重于工廠端的管理,無論是生產線的自動化,還是企業內部嚴謹的管理系統。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更側重于通過互聯網來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中國制造2025》更多的是把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特點融合起來了,既強調了在工廠端的自動化和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又強調了要通過互聯網來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定制化的設備或者工業軟件的核心技術是我們的嗎?
比如說定制衣服,他有一部分的設備,應該是和國外廠商采購的,有一些軟件部分,那是我們自主開發的。實現智能化的生產,也并不一定要我們自身的企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因為現在市場是化的,可以化采購。
但是,有個問題,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有可能會重演在電腦和手機市場的地位問題。關鍵硬件(芯片)、關鍵軟件(操作系統),PC是微軟和Intel的,手機是Google和高通的。將來,我們的機器人肯定也有關鍵硬件和關鍵軟件。我們中國是手機的消費大國,也是手機的生產大國,但是,手機的核心軟硬件還不是我們的。我很擔心我們的中國制造又陷入一個元素化的時代,熊貓是我們的,功夫是我們的,功夫熊貓不是我們的。人家國外的整體設計和整體融合要比我們強得多。
市場是不是我們大的優勢?
市場是我們大的優勢,其實中國在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我們有三大優勢:中國制造業正在向發展,但是同時低成本的制造業依然存在。雖然我們現在的人力成本在上升,但是,我們需要把成本文化轉變為創新文化,這是目前企業遇到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創新入手。由于中國人口的基數,開始一個新的產品也會有相對多的用戶把它孵化起來。我們擁有龐大的需求,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它的規律不太一樣。技術要求如果有強大的需求背景,就會有相對好的環境。我們現在有大的需求市場,我們中國的這種企業就可以圍繞著我們中國的這樣的需求去做技術的開發和產品的開發,這種開發可能是在應用技術層面或者系統技術層面,有了這些技術的背景,當企業有了龐大的規模的適合,他也就有能力向進一步的核心技術、基礎技術去研究和發展。
科研是把錢變成知識,創新是把知識變成錢。
(原標題:“智造”如何改變制造?“智”從何來?“造”往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