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2015年11月底,北京出現了自有PM2.5監測數據以來嚴重的一次堪稱世紀大霾的嚴重霧霾天氣,局部地區空氣中PM2.5的濃度居然達到了100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空氣污染嚴重的級別——嚴重污染的下限僅為300微克/立方米。
是氣象原因嗎?地面溫度過低造成了所謂的逆溫天氣,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氣較低,無法上升,帶動接近地面的空氣向上運動,將污染物擴散。如果此時發生靜風,則接近地面的空氣污染物也無法橫向擴散,這就是所謂對空氣質量特別不利的氣象條件。
北京水平的四個方向,兩個半方向被山脈包圍,空氣擴散條件特別差。因此,在出現逆溫和靜風的特別不利氣象條件下,北京的地理氣象環境,對污染物的擴散確實相對于華北的大部分地區更不利。那么,該如何解決這次霧霾問題呢?
其實,自1999年國家出臺《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以來,“禁燒令”的執行與督查一年比一年嚴格,某些省市地區農民私燒秸稈會被處以上千元罰款甚至拘留。然而實際監測到的起火點與年俱增,無疑讓“禁燒令”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
細究原因,秸稈焚燒盡管多種處置方案,仍舊存在執行障礙。比如將秸稈打碎還田,在技術上不存在難題,但政策優惠補貼的長效機制未能實現,比如在滄縣,當地環保局對其的解釋為地方財力有限。
在東北三省,耕地面積大且分散,作為糧食主產區,每年產生的秸稈量巨大,由于冬季溫度低,沼氣利用等傳統低投入的方法不適用。國外較流行的秸稈發電、提取乙醇制作生物質能源,甚至是秸稈建筑等方式雖然技術成熟,但在國內未能大范圍實施。
國內曾有過用秸稈作為造紙原料的探討,未成氣候。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分析,秸稈是短纖維,木質素和纖維素混入水體后,每噸紙漿需300-500噸水去洗滌,遠比木漿造紙需水量大,而造紙產生的黑液又極難處理,會帶來新的污水處理問題。
劉陽生建議,將秸稈作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補充燃料,是一種清潔化的能源利用方式。不過,如何末端收集和轉移,在業內有所爭議。在劉陽生看來,可利用城市環衛人員和設施下鄉收集和轉運秸稈,政府可從秸稈發電中收取一部分費用,用于增加環衛設施、人員的投入和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