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企業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轉變,變得不只是生產方式,還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使人與自然更和諧!
在該公司條熟料生產線,除了低沉的轟鳴聲,沒有灰塵,更沒有黑煙。“我們投資860萬元,采用海螺設計院自行研發的低氮分級燃燒技術,從源頭上控制氮氧化物的初始濃度,再采用末端治理的煙氣脫硝技術,實現氮氧化物減排60%。”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夏東鋒說,以前不冒煙,表示停產,現在冒煙,反而不正常。正是科技助力,讓水泥行業更環保。
夏東鋒介紹,他們從去年起投入900多萬元實施技改,對窯頭、窯尾收塵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確保廢棄顆粒物排放濃度檢測值遠遠低于國家限值。此外,通過對水泥生產的采掘、裝卸等環節進行粉塵改造,大量消化工業廢渣、配建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等,年消化工業廢渣30萬噸以上,節省1.7萬噸標準煤,減少4.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來到宣州區向陽鎮境內的國投宣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媒體記者發現,作為宣城、黃山兩地的大型火電廠,該公司高標準、嚴要求實施機組脫硫脫硝改造,不斷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該公司2006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設計靜態總投資24.08億元,其中,環保投資3.2億元,占總投資的13.04%。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和環保工程“三同時”建設,環保投入將達2.7億元。
這只是宣城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的縮影。據該市副市長張黎勇介紹,去年以來,該市實施“藍天”“碧水”等六大工程,讓天更藍、水更綠,市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為92.3%,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環境違法率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5.6%,為全省環境違法率較低城市之一,公眾環境保護滿意率提升至84.22%,成為全省單元生態環境狀況優城市之一。去年9月,該市成為我省“省級生態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順利通過省級預評估。今年1月至4月,該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完成進度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