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近日,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旱區多遙感平臺農田信息獲取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的多項科技成果:光譜相機、熱像儀、成像高光譜儀等借第21屆農高會亮相,引起關注。
近土地干旱嗎?哪里種植什么農作物……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再也不用四處奔波統計數據,利用一顆小小的衛星傳出的電磁波譜,再通過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專業計算,就能準確地分析出想要的數據。
近年來,山西省氣象部門利用MODIS數據和我國自主研發的風云三號氣象衛星MERSI數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植被指數、種植結構變化、冬小麥種植面積提取、作物長勢、作物估產和遙感干旱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對農業遙感監測的業務化,提高了農業遙感監測的及時性與準確性,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客觀依據。
衛星遙感究竟是怎樣通過衛星開展監測工作的?山西省氣象局衛星遙感科工程師趙永強說,衛星就像是一個擁有探測器的發射物,不斷向全省各地投射電磁波譜,大地在接收到這些電磁波譜后會根據地面的不同情況反射回去,通過計算和比對每個階段的電磁波譜,就能計算當地的植被情況。新的航空遙感,則可以定時定點監測,具有高光譜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等特點。它的多光譜資料更能夠隨時隨地、想查就查,不僅有數據,還能有影像,能夠更準確地在生態環境監測、作物長勢監測、作物病蟲害監測等眾多方面發揮作用。
由陜西省科技廳組織,全國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實施的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旱區多遙感平臺農田信息獲取技術集成與應用”,以遙感空間信息技術為核心,開展多遙感平臺集成的農田信息協同獲取和作物監測關鍵技術研究,用于解決耕地養分、環境和健康等質量關鍵指標的遙感監測技術,突破農業災害監測評價的技術瓶頸,并通過在全國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構建農業遙感信息即時服務和作業系統集成平臺,開展集成應用與示范,促進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產業與業務,現代農業發展。
日前,該項目成果在第21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農高會)展出引起關注。參展期間,共展出農田信息協同獲取和作物監測關鍵技術,農業無人機遙感技術,耕地養分質量、生產力水平等關鍵指標的遙感監測技術,農業災害監測評價等技術成果30余項,現場展示了耕地質量野外快速調查終端、八旋翼無人機、多光譜相機、熱像儀、成像高光譜儀、車載式作物冠層光譜監測系統、車載式多光譜圖像采集系統等10余件展品,并面向國內外展示了農業遙感信息即時服務和作業系統集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