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2014年10月20日,“中國-愛爾蘭前沿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應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承擔,為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對外合作交流活動基金項目。
會議上,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沙門氏菌、諾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及阪崎腸桿菌等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鑒定和溯源應用中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展開討論和交流,主要討論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等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研究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會議還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現狀、食品安全研究存在的不足、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未來該領域應加強危害物暴露監控與分析表征技術、有害物快速檢測、鑒定技術以及轉化毒理學技術等研究的建議。
據了解,目前致病微生物已成為各國食品中的重要生物污染物,由其導致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已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問題。由于食品生產周期長,環節多,工藝復雜,在整個過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如:作為原料來源的活體就可能帶有致病性微生物;在加工過程中原料之間的交叉污染;加工者攜帶的致病性微生物也可能進入食品;在銷售中會通過器具和其它途徑污染致病性微生物。
致病微生物主要是指能引起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病害,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這些致病微生物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體,需要借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其形態與結構。目前,食品安全檢測中常見的會引起人類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有:沙門氏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志賀氏菌、黃曲霉菌及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會議搭建了我國與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溝通和交流平臺,跟蹤、借鑒、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經驗,能夠為有關部門加強首都食品安全監管,防范食品安全系統性風險,提高首都食品安全技術提供科技支撐。
關于分子生物學技術、全基因組測序技術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方法檢查基因的結構及其表達產物的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核酸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和DNA重組技術等。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即是對未知基因組序列的物種進行個體的基因組測序技術,在1986年研究者Renato Dulbecco提出人類基因組定序,全基因組測技術包括提取基因組DNA、隨機打斷、基因簇制備、對插入片段進行測序等過程。全基因組測序覆蓋面廣,能檢測個體基因組中的全部遺傳信息;準確性高,其準確率可高達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