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工業機器人到特種機器人,青島的機器人產業已經搭建起了自己的框架,發展水下機器人不僅有研發優勢,還有應用市場。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各種配套設施與專業人才的不足也日益凸顯。
說到機器人,很多人會想到機械手臂,但其實很多無人系統設備,也在“機器人”的范疇之內。目前,青島的特種機器人,已經在上天和入海兩個方面具備了技術優勢。
青島宏百川金屬精密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無人機,3米長機身不同于人們傳統對無人機“小巧”的印象,“我們這架無人機自重40公斤,可載重40公斤,續航時間3個小時。”宏百川的總經理江濤說,這一飛機的研制是公司和航天五院508所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晶
除了上天,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研發的水下無人自主潛器(AUV)也代表著青島在機器人入海領域所具備的實力。據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解則曉介紹,海大在AUV和ROV(水下有纜潛器)都有研究,目前正在與企業商談成果產業化的相關事宜,“我們研制的AUV和ROV雖然并不是目前國內高水平,但我們在水下機器人的控制系統方面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水下導航、姿態控制這些方面特點比較突出。”
據了解,還有一些應用于娛樂教育、醫療康復的機器人項目已在青島落地。比如海爾即將在年底推出的虛擬投影智能家庭機器人ECAN,擬打造開放人工智能交互平臺,這一機器人的功能主要滿足家庭娛樂和兒童教育的需求。今年年初,青島昱臣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進駐高新區工研院,其用意念控制的康復機器人已經生產出樣品。
隨著機器人產業在各地成為新興產業的“香餑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配套不足也日益凸顯。“我國的水下機器人,其耐壓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先進材料。”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認為,這一點是制約水下機器人的大難題。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宏百川,公司所生產的無人機,其飛機腹部也急需高強度耐磨的材料。
“機器人產業目前還是個朝陽產業,但它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羅百輝看來,像宏百川這樣的企業,一架無人機需要2000多個零部件,公司自己多能生產10%,其他的都需要有企業配套,“這一個項目就可以帶動一個小產業鏈,而且是高附加值的產業鏈。”
除了產業配套,人才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從工業機器人到特種機器人,青島的機器人產業已經搭建起了自己的框架,比如有國家深海基地,有許多海洋科研機構,發展水下機器人不僅有研發優勢,還有應用市場。如果結合本地的產業和科研優勢,青島機器人產業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