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向首都科技界發表了題為《讓科技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他強調我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全可以有所作為。溫總理還于今年8月7日視察了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并指示迅速在無錫建立“傳感網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當前,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但必須克服各自為戰的弊端,加強規范,并力爭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從而屹立在第三次信息浪潮的“潮頭”。
物物互聯的精髓是感知
傳感網的理念是物物互聯、感知世界,從技術角度叫傳感網,從用戶和產業角度又叫物聯網。有人說物聯網比傳感網大,有人說傳感網比物聯網大,其實都不對。打個比方說,傳感網是學名,物聯網是俗名。目前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正在從標準化的角度,給傳感網或物聯網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有望在今年年底之前發布。
物物互聯的精髓是感知。感知包括傳感器的信號采集、協同處理、智能組網,甚至信息服務,以達到控制、指揮的目的,否則就沒有意義。
傳感網、手機網和互聯網三者雖然都有一個“網”字,但其內涵和功能是不一樣的。移動通信網是信息傳輸的網絡,是人和人的互聯,是網絡中的“客流”系統;傳感網是物和物的互聯,是感知的網絡,是網絡中的“物流”系統;互聯網連接的是虛擬的信息空間,是信息共享的網絡。這三者分別是信息傳輸的網絡、信息共享的網絡和信息感知的網絡。在手機網和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社會被稱作“E社會”,實現了3個A,即Anytime(任何時間)、Anywhere(任何地方)、Anyone(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互聯。在物聯網盛行的未來社會,叫“U社會”,做到了“4個A”,即增加了一個Anything(任何物)。也就是說,物聯網將推動人類社會從E社會走向U社會。
此外,所謂“泛在網”,其實就是指“U社會”,也就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包括現在和未來所有網絡的互聯、互通和共融。“智慧地球”,其核心就是“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泛在網”也罷,“智慧地球”也好,其核心內容是物聯網。因為目前信息的傳輸和計算已不成問題,而信息的感知和獲取還是短腿。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時提出“感知中國”,可謂切中要害,體現了中國特色。
物聯網催生數萬億新產業集群
物聯網或者傳感網,對有些人來說不是完全陌生的。從早期物聯網的樸素原始應用,到1999年前后作為一個新學科、新領域研究,再回歸到應用,呈現的是螺旋式的發展歷程。它將廣泛應用于交通、家居、環保、政務、安保、消防、電網、食品安全和國防等各個行業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物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和變革,可能要遠遠大于互聯網。
例如智能交通,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電子眼”監測車流量、抓拍超速等,但是做不到安全預警。比如你在開車上橋時,是無法看到橋另一端的情況的,如果這時候另一端有一個人在過馬路,就難免會發生交通事故;而如果我們在馬路下面安裝了傳感網,并與你車上的傳感網終端或手機相連,一旦有人過馬路,馬上就會通過傳感網告訴你,就能避免災難的發生。又比如在家中布置一些傳感網節點,把傳感器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結合,就可以實現遠程家居感知監控、老人健康監測,獲得家里有沒有小偷進來、父母親身體情況怎么樣等等信息,你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隨時準確地知道,并迅速采取相應措施。目前市場上智能家居產品普遍存在的漏警問題,物聯網技術能很好地克服。
以我國高速公路為例,據交通部預計,我國到2020年的高速公路投資將達2.6萬億元,如果借助物聯網把道路利用率提高10%,將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
再看看美國。美國國防部在2000年的時候就把傳感網定為五大國防建設領域之一,僅在美墨邊境“虛擬柵欄”(就是防入侵傳感網)就計劃投入470億美元。物聯網的市場前景,由此可見一斑。
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是信息領域的三大技術支柱。計算機的出現使信息處理獲得了質的飛躍,形成了信息技術的次產業化浪潮,在我國催生了中關村園區;互聯網和移動網的發展使信息傳輸獲得了巨大提升,成為第二次產業化浪潮,誕生了深圳通信產業園區。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技術的突破,將從虛擬信息空間、人人互聯發展到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為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提供更為豐富的需求源泉和強大的發展助力,從而掀起第三次產業化浪潮。物聯網作為以強大需求為牽引的前沿技術,將繼續推動計算機、手機、網絡產業的發展,使信息獲取出現革命性的轉機,并信息技術走出困境。
目前,我們已經在上海世博會和浦東機場布置防入侵傳感網,浦東機場的應用系統可以說是上應用規模大的案例之一。在無錫已開始建設智能電網物聯網示范、市民中心物聯網應用示范、碩放機場物聯網應用示范等。我們的智能交通物聯網的產品銷往美國等國家,多媒體傳感網產品也加載到歐洲的民用直升機上。前不久,國務院將傳感網和物聯網上升為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第二位。可以說,中國物聯網的春天來了!
標準制定上要擁有主導話語權
在物聯網技術浪潮中我們與同步,具有同發優勢,處于同等水平,并做到部分。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是中國早開展物聯網技術的單位。早在1999年,以江綿恒為所長的所領導班子就撥款40萬元,支持我們開始研發。同年,我們聯合中興通訊,做出來一個演示產品進行宣講,相繼得到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之后,我們得到了國防科工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聯合兄弟單位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2003年、2004年,我們在寧波北侖區有關領導的支持下,與北侖區政府信息中心合作建設“動態北侖”。之后,北侖區又給了我們幾個產業化項目,這對物聯網的初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重要的是掌握標準。2005年我們就作為技術牽頭單位,在國標委下屬的全國信標委領導下,和標準化研究所合作推進國家傳感網的標準化工作,這要早于標準的啟動。標準化組織的傳感網絡研究小組首屆大會去年在上海舉行,由我們牽頭,代表中國提出了整個傳感網的體系架構、產業的演進路線、協議站架構等,獲得一致通過。第二屆大會在德國召開,其主要議題就是討論中國的系列提案。在此后的會議上,基本都是由我國代表標準化組織做總體報告和特邀報告。可以說,在標準化方面我們擁有舉足輕重的主導話語權。這在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史上是次。
自美國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在物聯網領域加快研發和工程化、規模化應用步伐,可以說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趕。目前在產業化方面,我們與一些國家相比已經出現差距。當前,我國的物聯網看上去非常火爆,但在熱鬧的背后存在很大的隱憂,可以說是各自為戰,處于零、散、亂的狀態。
目前要緊的是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集中各方骨干力量,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在規范上下大力氣。規范的主要方面包括:健康的產業價值鏈,標準化體系,有關研發、應用項目的規范等等。目前正處于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的初始階段,快速突破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技術瓶頸,搶占制高點,是緊要的。相關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財力集中到謀劃未來和攻破核心技術上來。只有這樣,我國的物聯網事業才能繼續保持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贏得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