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研發快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談鵬教授團隊在火星原位能源利用領域取得進展,首次揭示了鋰-火星氣體電池(LMGBs)的溫度調控機制,為下一代深空探測能源電池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石。相關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Temperature-Governed Processes of Lithium-Mars Gas Batteries”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火星具有復雜的自然環境,包括含有多種氣體的火星大氣以及劇烈的溫度波動。鋰-火星氣體電池因可直接利用火星大氣釋放電能,被視為未來火星基地的供能技術。然而,電池在寬溫域下的反應路徑復雜、界面易失效等問題制約其應用。本研究揭示了溫度通過調控“兩電子-四電子反應路徑競爭”和“固態產物生長模式”主導電池性能,且低溫下容量衰減的關鍵因素來源于過量無定形碳導致的界面鈍化。
研究團隊發現,溫度能夠驅動反應路徑切換與界面重構。溫度升高時,電池放電反應從生成固態碳的四電子路徑(4Li?+3CO?+4e?→2Li?CO?+C)轉向生成氣態一氧化碳的兩電子路徑(2Li?+2CO?+2e?→Li?CO?+CO),反應動力學提升兩倍。充電過程中,高溫環境激發單線態氧等高活性物質生成,使碳酸鋰分解效率提升。高溫下碳酸鋰以孤立三維結構生長,界面二氧化碳濃度相較低溫提升四倍,可破解低溫界面窒息難題。基于上述機制,團隊提出了溫度自適應充電協議,在火星晝夜循環中,利用日間高溫觸發高效分解模式,夜間低溫啟動保護性慢充策略。通過抑制無定形碳生成、優化固態產物形貌,提高電池功率,可支持火星車夜間持續行駛。
圖:不同溫度下鋰火星氣電池性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肖旭博士后為論文第一作者,談鵬教授為通訊作者。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會以及中國科大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