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達的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全國能源資源計量技術委員會能源計量分技術委員會已完成《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規范》征求意見稿。為了使國家計量技術規范能廣泛適用和更具操作性,特向全國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和建議。意見反饋郵箱:mengt@nim.ac.cn。
能源計量是節能減排“眼睛”和“標尺”。為加強能源計量監督管理,2010年原國家質檢總局印發《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總局第132號令),明確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管理制度,能源計量工作人員,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能源計量器具管理、能源計量器具使用和能源計量數據管理等方面要求,規定計量行政主管部門“對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使用,計量數據管理以及能源計量工作人員配備和培訓等能源計量工作情況開展定期審查”。
為落實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原質檢總局計量司組織制定《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規范》(JJF 1356-2012)。“十二五”以來,國家質檢總局和各省市質監部門依據《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規范》(JJF 1356-2012),陸續完成本行政區域內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取得明顯效果。
《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規范》(JJF 1356-2012)發布實施以及各地質監部門持續組織開展的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對落實《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切實提升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管理水平,提高其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使用效率,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但是在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實踐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一些不足:JJF 1356適用于所有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沒有適當區分行業特點和單位規模等,審查范圍覆蓋面寬,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以傳統制造行業等為主要對象,對新興行業(數據中心)等適用性不夠;對物聯網、能耗在線監測等信息化和新型技術融合度不足;不能適度區分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工作水平和層次等。目前各地能源計量審查工作,主要還是以行政性推動為主,由于缺少相關政策配套和審查結果采信等原因,以及審查工作經費保障等,部分地方能源計量審查工作推進難度大。
為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工作,促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績效改進、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實現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和要求,制定本規范。
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是政府計量行政主管部門對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工作所開展的計量監督檢查活動。根據《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政府計量行政主管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
本規范為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通用要求,根據重點行業領域能源計量工作特點,將陸續制定其他重點行業領域能源計量審查規范。除本規范外,已制定的其他能源計量審查規范如下:
本規范代替JJF 1356-2012,與JJF 1356-2012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本規范主要變化如下:
1、“范圍”增加“其他第三方能源計量審查評價也可參照使用”、“主要用能設備能源利用效率”等;
2、“引用文件”增加“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 GB/T 19022-2003、GB/T 23331-2020、GB/T 24789-2022、GB/T 33656-2017等;
3、“術語和定義”增加“能源”、“能源績效”、“能源計量”、“主要用能設備”、“能源計量能力”、“能源計量能力等級”等。
4、增加“能源計量能力等級”劃分要求,將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能力分為基礎保障級、制度管理級、精細管理級和高效運行級等四個等級;
5、將PDCA理念引入能源計量工作,鼓勵能源計量工作與測量管理體系和能源管理體系等融合;
6、將“最高管理者”和“分管負責人”合并為“能源計量負責人”,適度簡化能源計量管理要求;
7、增加“能效監測管理”;
8、將“自查與整改”修改為“持續改進”并入“能源計量管理”;
9、增加“審查周期”并對審查方式進行細化;
10、適當簡化重點用能單位審查前準備和報送材料要求;
11、將部分條款內容進行調整完善。
本規范規定了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內容、審查程序和審查方法。
本規范適用于政府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工作。政府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非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和其他第三方能源計量審查和評價也可參照使用。
能源計量范圍和對象包括:
1) 輸入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2) 輸出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3) 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4) 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自產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5) 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可回收利用的余能資源;
6) 主要用能設備能源利用效率。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