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政策】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充分挖掘專利價值,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要從提升專利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更加注重從現實需求中凝練科研問題并進行攻關,建立健全有利于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進一步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明顯提高,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000億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專利的企業成長壯大,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加速形成,備案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品產值超萬億元。
《行動方案》從國家層面對過去知識產權改革的經驗做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完善,確定了專利轉化運用的具體目標、總體任務、重點舉措和有力保障,為我國加強科技治理、科技與經濟結合,為高質量發展和調結構提供了制度動能。
《行動方案》要求,大力推進專利產業化,加快專利價值實現。以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活動,幫助企業對接更多優質投資機構。推動專項支持的企業進入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規范化培育和投后管理。支持開展企業上市知識產權專項服務,加強與證券交易所聯動,有效降低上市過程中的知識產權風險。
《行動方案》還提到,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按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對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是近五年來最高水平,但與發達國家動輒50%以上的轉化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專家指出,應當理性看待轉化率低的問題,申請/授權專利并非僅以轉化為唯一目的,還有搶占市場領先地位、保護和防御的目的。另外,有些高校科技成果大多都是實驗室成果,非常偏前沿、偏基礎、偏理論,難以形成成套技術、成型裝備、成熟產品、成熟工藝路線(工藝包)等,距離市場所需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十分遙遠,因此,客觀上應當容忍部分專利未投入實施。
專家表示,《行動方案》能推動專利產業化發展,完成科學研究、實驗及開發應用,也為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開放提供了制度保障,將來要全方位深入布局新興聯合研究體,把產業放在一條鏈上來進行深度融合,政府能發揮支撐作用并建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為市場的需求做精準對接,尤其是扶持重點產業,對關鍵技術進行重點培育,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