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產業報道】2022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完成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為統領,緊扣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以及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需求,以“8大產業集群”“16條重點產業鏈”為重點,布局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與示范工程,集中攻克一批制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
在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方面,相繼啟動實施草種業、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依托自治區科技計劃,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聚焦重要鄉土草育種和優質牧草新品種選育,以滾動支持方式組織實施4項自治區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經過一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其中,重要鄉土草育種方面,已在全國范圍內收集草木樨、扁蓿豆、麥草等鄉土草資源,并圍繞優異抗性基因進行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創制了相關資源的新種質,確定了新品系,巴爾虎草木樨狀黃芪、三河偃麥草2個新品種通過成功通過自治區審定。羊草和冰草新品種培育方面,已建立羊草的遺傳轉化體系和冰草的組培再生體系,成功培育出2個羊草新品種,并通過自治區審定登記。優質苜蓿新品種選育方面,已登記苜蓿地方品種1個,育成高產優質新品系一個,轉化高產抗逆新品種2個,建成原種良繁基地4000畝。此外,在生物多樣性監測、黃河流域典型退化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黃河十大孔兌水土流失治理技術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突破,為內蒙古厚植“北疆綠”、增色“中國藍”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方面,在先期組織實施“五大領域”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先后啟動“雙碳”“新能源裝備”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傳統產業節能降碳、太陽能光伏、氫能、儲能等新能源核心裝備”為重點方向,布局科技重大專項18項,投入資金1.95億元,吸引68家科研團隊與區內企業組建18個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在“儲能與智能電網”領域,以部區聯動方式,與科技部共同出資、共同組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通過產學研全鏈條技術攻關,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瓶頸,MW級先進飛輪儲能系統成功并網,120kW燃料電池牽引車成功下線、70MPa加氫站加壓加注關鍵設備實現核心零部件新突破。“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節能降碳技術”實現了每年減排二氧化碳80%以上,成為稀土行業和自治區唯一入選我國“原材料工業20大低碳技術”的項目。
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方面,通過實施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和鄉村振興、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重點研發與成果轉化計劃,以及巴彥淖爾農高區、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加大對種業、奶業、綠色種養殖、智慧農牧業、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等關鍵技術的攻關與集成示范應用力度。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已覆蓋草種業、奶牛、肉牛、肉羊、馬鈴薯5個優勢產業和大豆、雜糧、蔬菜、向日葵、甜菜等特色產業。全區已建成農業科技園區46家,其中國家級園區8家,自治區級園區38家。正在積極引導有條件的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升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形成農業科技園區的梯次發展。2023年,在滾動支持基礎上增加大豆優異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揭榜掛帥”技術榜單。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融合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批復建設了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疫苗技術創新中心、大豆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奶牛繁育、奶牛科學養殖等24個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支撐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鏈條發展。“巴麥13”“杜蒙羊”“華西牛”培育成功,為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作出了積極貢獻。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