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產業報道】民以食為天,農業自古就是人生存的基石。過去,農業生產只能靠人力。如今,在科技賦能下,“汗水農業”逐漸向“智慧農業”轉變。
天水市張家川縣: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關鎮的西部蔬菜種植園內,玻璃溫室里的水培蔬菜長勢喜人。這些“喝水”長大的綠色蔬菜被擺放得錯落有致,科技感滿滿。張家川縣西部蔬菜種植園占地300畝,目前已建成冬暖棚15座,現代化智能溫室1座。智能溫室引進了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可以對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進行實時監控,通過控制作物生長環境,實現精準化、
標準化生產。智能溫室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目前種植有十余種蔬菜,每年可種植多茬,產量明顯優于土培種植,發展前景廣闊。
通過在西部蔬菜產業園區旁邊還建成了農耕文化體驗教育基地、特色餐飲美食廣場、民俗文化休閑廣場等功能區,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帶動農戶增收。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集參觀體驗、休閑旅游、餐飲住宿、書畫交流等田園一體化鄉村旅游產業綜合體,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來源:人民網
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智慧農業“上”高原 理塘縣果蔬實現無土栽培
2200平米的智慧農業無土栽培館內,今年3月種植的玲瓏西瓜、水果黃瓜、綠色小番茄等10個品種的果蔬長勢良好,豐收在望。讓人驚嘆的是,每株瓜蔓下,沒有一粒土壤。據介紹,無土栽培的果蔬有著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等特點,相較于傳統種植,無土栽培通過隔絕土壤,將果蔬肥水利用率提升,既緩解了果蔬生產對土壤的依賴,又提高了農產品品質。采用水肥一體化自控系統,以達到精準水肥供應、節省基質、肥料的效果,既可減少土傳病害危害,又提高產量。除無土栽培外,館內還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館內的環境溫度,土壤的濕度,包括光照,可以充分調整更適合作物生長的條件。
智慧農業走上高原,這種無土栽培技術探索成功后,瑪吉阿米花園農莊將在甘孜州其它4個基地推廣運用,有效提高果蔬品質,促進高原農業園區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帶動高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全面轉型。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
鄂爾多斯市城川鎮:智慧農業賦能,引領鄉村發展新高地
在城川鎮肥沃大地上,農牧戶正在搶抓農時,趕在芒種時節完成遲茬作物種植。麻黃套村辣椒基地里,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的精準引導,農機沿著預先設計好的路線勻速前行,一塊塊土地完成精準旋耕,一行行嶄新農膜呈現在田間,橫豎間幾乎看不出分毫偏差,“科技范兒”在田間地頭越發凸顯。應用北斗導航系統,農機作業不受天氣、時間限制,在有效地降低農機作業中駕駛員的操作難度和勞動強度的同時,還能切實提高農機的作業時長,實現土地最大化利用、產值最高化提升。
通過應用導航系統,提前采集地塊信息、設置種植密度,系統就能自行規劃最優路線,應用數據網絡共享后,兩臺機器高效率、高精度、高質量的同步作業,有效地減少錯行和漏行問題,且系統留存的作業記錄,實現從旋耕鋪膜、施肥打藥、移栽采摘全流程智能化通用。
來源:城川發布
梧州市蒙山縣:智慧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日前,走進廣西蒙山縣蒙山鎮甘棠村,一座座整齊劃一的蔬菜溫室大棚里生機盎然,一幅美麗鄉村的新畫卷徐徐展開。在“智慧農業”的加持下,如今的蒙山縣鄉村產業日漸蓬勃,現代化的設施和先進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蒙山縣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全面實施“農業+電商”“農業+旅游”模式,通過出臺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方案、明確實施鄉村人才培優行動、搭建鄉村引才聚才平臺,推動土地、項目、資金向職業農民領辦、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鼓勵新農人學學識、引技術、搞產業。在蒙山縣新圩鎮高標準村級集體經濟桑蠶產業示范園區內,今年第二批的三齡蠶寶寶在自動立體化養蠶設備上“乘電梯”一上一下便完成了一次投喂的過程。通過試點智慧農業應用模式,新圩鎮探索 “種養分離+自動化養蠶”智能生產方式,推廣實行“三段養蠶法”(即蠶種統一品種、統一訂種,中蠶、大蠶實行分段養殖),全面自主研發的自動喂蠶設備,實現自動切葉、送葉、喂葉,控溫控濕,不僅提高蠶繭產量,還極大提高了蠶繭的質量。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總的來說,智慧農業解放了人力、物力,解放了勞動人民的雙手,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