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近日,中國科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在電催化界面動態過程的原位成像分析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Plasmonic imaging of the layer-depend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wo-dimensional catalysts”為題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13: 7869)。
污染物的電催化轉化是水污染控制技術的重要方法。納米催化劑的表界面是電催化反應發生的場所,因此在微觀上理解電催化反應過程,建立納米催化劑結構與催化轉化性能的構效關系是提高催化劑活性的關鍵。傳統電催化研究通過電極電流密度和催化產物,評估催化劑性能,難以在微納尺寸上原位實時分析單個催化劑的活性分布或反應動態過程。
圖1.單個二硫化鉬納米片的充電和催化過程成像分析示意圖
針對上述問題,劉賢偉教授課題組博士生趙小娜和周曉麗博士通過表面化學調控,充分發揮了表面等離子體成像技術對電極表面電荷密度高度敏感的特性,原位成像分析了層狀二維電催化材料的充電電荷密度分布和電催化界面電荷交換過程。該方法消除了電極表面充放電流的干擾,分別定量了催化劑表面的充電和氧化還原電流分布,結合課題組前期發展的表面等離子激元原位蝕刻技術(Chem, 2021, 7: 1626-1638),發現了二硫化鉬催化性能和層數之間的依賴性,建立了催化劑導電性和電催化性能之間的關系。該研究對于設計新型高效污染控制電催化納米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2.單個二硫化鉬納米片隨層數變化的電催化過程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也獲得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潔潔教授課題組在量化計算方面的支持。(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科研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