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優化計量服務,強化計量監管,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辦秘〔2022〕38號),蚌埠市制定了《蚌埠市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市計量工作躋身全省先進水平,計量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趕超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市計量基礎研究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快,計量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計量監管能力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逐步參與國家級、省級創新技術研發。
到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保持全省一流水平。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形成計量社會共治格局。
《工作方案》提出四項重點任務,包括:
(一)深化計量科技創新,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加強計量理論基礎研究和參與前沿技術研究。持續開展幾何量計量、力學計量、
溫度計量等計量基礎技術研究。積極參與硅基、生物基、
傳感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計量測試與應用技術研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充分發揮信息、科研、人才優勢,積極參與重點領域、重點專業、重點項目合作研究,突破產業發展計量瓶頸,提升計量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推廣應用國家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業務管理平臺(e-CQS),積極參與建設全省校準結果數字化平臺,建立本市計量電子證書系統,完成對接國產化系統。在生命健康、裝備制造、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節能降碳、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強計量數據建設。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有效利用,強化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確保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
構建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生態。推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技術合作模式,搭建技術需求平臺、人才專家平臺、產業聯盟平臺、地區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計量科研成果轉化和有效應用,積極培育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積極申報市級、省級及以上科技計劃項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二)強化計量應用,服務經濟社會重點領域
支撐新興產業質量提升。重點圍繞我市六大主導產業,在硅基、生物基、傳感器等領域籌建1家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2家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產業計量測試聯盟。增強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
支撐支柱產業質量提升。面向硅基、生物基、傳感器等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加強壓力、流量、熱值、電磁、光學、化學等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結合本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特點和分布,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產業健康發展,持續做大、做強、做響“蚌埠制造”品牌。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進一步完善能源資源領域計量標準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立健全我市能源資源計量管理、服務和技術支撐體系。利用先進測量技術,重點加強碳排放、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持續開展能源計量審查,實現重點用能單位全部配備和使用能源計量器具,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
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積極籌建安徽省(皖北)醫療設備質控中心,圍繞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診斷試劑、醫療器械、營養與保健食品、安全防護等領域開展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的應用。建立健全醫療領域相關計量標準,滿足民生領域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等強制檢定項目需求。
服務交通計量技術發展。開展交通安全專用測量設備、機動車測速裝置和機動車光污染、聲污染、尾氣排放在線監測設備等計量技術應用,確保測量設備量值溯源科學準確。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設施等計量測試技術應用。
(三)加強計量能力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強化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開展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等領域,加快建立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采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加快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升級換代,對不適應計量工作需要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進行技術改造,提升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提高區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提升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能級水平。
統籌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市、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要立足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公共性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落實好強制檢定職責,強化民生計量、法制計量保障。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構建優勢互補、優質高效、功能完備、開放共享的計量技術服務體系。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建設平臺,培育省、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組織地區范圍內計量專業技能比賽,提升計量專業人員業務能力。加大注冊計量師制度宣傳力度,組織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技術人員、鼓勵其他企事業單位計量技術工作人員積極參加注冊計量師考試,指導注冊計量師注冊申報。構建本市乃至皖北地區計量人才庫,加強團隊建設,培養一批安徽省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委員、省級計量標準考評員。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引進計量專業高端技術人才,支持技術人員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合作。
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計量科技創新和測量數據應用,鼓勵并幫助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圍繞質量強企工作,推動生產企業和重點耗能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器具設備,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和管理。落實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推廣開展企業計量標桿示范。發揮產業計量優勢,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提升產業鏈計量保證能力。鼓勵社會加大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源投入。
推動計量工作協調發展。積極參加區域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和計量數據協同應用中心建設。參與建立區域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提升我市區域發展計量服務保障和科技創新能力。參與區域間計量創新科技合作、區域性計量比對和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推進區域計量能力、結果互認。積極參與長三角產業計量云平臺,加強長三角產業計量交流活動。
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搭建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聚焦硅基、生物基、傳感器等關鍵領域,開展“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服務。推動計量與相關領域技術規范共享共用,強化計量溯源性要求,發揮精準計量的科學驗證作用。
(四)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推動計量制度改革。加強對關系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新業態、新領域計量監管問題的研究,研究完善本市計量制度規定。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快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建設,加強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監督檢查和標準物質監管。壓實市場主體責任,落實《安徽省計量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試行)》。
大力推進民生計量監管。廣泛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對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民生計量行業的監督管理,提升精準醫療、可穿戴設備、體育健身、養老等高品質生活領域的計量監管能力。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持續開展對集貿市場、加油站、餐飲業、商店、眼鏡店和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加強對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安全防護、取用水、節能減排等領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鄉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大糧食、化肥等涉農物資計量監管。
積極推行智慧計量監管。探索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建立智慧計量實驗室。支持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做好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在用電能表狀態評價及更換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在線計量監管平臺,確保充電設施強制檢定工作有效開展。
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體系。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在供水、供電、供氣、成品油、眼鏡驗配等領域樹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在集貿市場和超市賣場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探索計量惠民示范點(縣區、街區、業態)建設。
嚴格計量執法活動。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等違法行為。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執法聯動機制,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實現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推動計量市場健康發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專項授權等形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推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的計量需求。強化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所屬實驗室和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確保科研成果有效和測試結果可信。
此外,《工作方案》還提出了: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計量文化建設;狠抓工作落實等四項保障措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