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中水分存在的類型和水分分析方法概述
來源:中國食品監測網
水在不同物質中的存在狀態各不相同。在液態和氣態物質中,水多以游離態分子形式存在。在固態物質中,水的存在狀態就比較復雜。
固態物質(常見的是化合物和礦物)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大致有如下三種:
1.附著水即是游離水,是指附著于物質微粒表面的水分,亦稱作濕存水。
2.吸著水是指以吸附形式(物理吸附或化學吸附)與物質結合的水分。這種吸附可以發生在物質的界面,也可以發生在物質界面以內。
3.化合水是指以化合形式與物質結合的水分。水化合物所含的結晶水。
從廣義來講,水分是指包括附著水、吸著水和化合水的總水分。一般所說的水分定量則是指物質的全水分的測定。
固態物質的附著水,只要把物質放置在空氣中24或48h,即可揮發逸去,這樣得到的試樣,稱風干試樣。嚴格地講,風干試樣是在溫度為20℃、濕度為65%條件下得到的。
耍測定固態物質中的吸著水,一般規定應在105℃下將物質干燥至恒重。至于結品水的測定,6須在史高的溫度下進行。
物質中水分的測定應根據物質的不同種類、水分在物質中的存在狀態、水分的含量多少,以及水分分離的難易程度等來選擇不同的分析方法。
水分分析方法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物理分析這和化學分析法。屬于物理分析法的有干燥失重法、蒸餾法、吸附法、相對密度法、露點法、電分析法、光學分析法和氣相色譜法等。屬于化學分析法的有氣體發生法、生成酸或堿的方法、酸酐法以及卡爾費休法等。
一些經典的方法如干燥失重法和蒸餾法等,由于操作較繁瑣,分析出間較長,靈敏度較低和環境濕度干擾較大等原因,已逐漸被儀器分析方洗如電分析法和氣相色譜法等所代替。這些儀器分析方法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再現性好并能連續測定,自動顯示數據。卡爾?費休法雖屬經典方洗但經過近年改進,提高了準確度,擴大了測量范圍,已被列為許多物質中水分測定的標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