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內窺鏡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內窺鏡起源于100年前,主要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以當時所用器械的主要特征為標志。
硬式內鏡階段(1806~1932):硬式內鏡由德國人Philipp Bozzini*,由一花瓶狀光源、蠟燭和一系列鏡片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檢查。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內鏡由3根管子呈同心圓狀設置,中心管為光學結構,第二層管腔內裝上鉑絲圈制的燈泡和水冷結構,外層壁上刻有刻度反應進鏡深度。1911年Elsner對Rosenhein式胃窺鏡作了改進,在前端加上橡皮頭做引導之用,但透鏡臟污后便無法觀察成為主要缺陷,盡管如此,Elsner式*1932年以前仍處于統帥地位。
半屈式內鏡階段(1932~1957):Schindler從1928年與的器械制作師Georg Wolf合作研制*,zui終在1932年獲得成功,定名為Wolf-Schinder式*。之后,許多人對其進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為齊全,更為實用。工業內窺鏡
光導纖維內鏡階段(1957年至今):1954年,英國的Hopkins和Kapany發明了光導纖維技術。內窺鏡領域也搶先注意到了這種材料,Hirshowitz等人將玻璃纖維即使彎曲也能夠將光線從一端傳到另一端的特性用于內窺鏡中,成功地直接觀察胃的內部,從那時起醫生就可以實時觀察胃內的狀況了。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廠在光導纖維*基礎上,加裝了活檢裝置及照相機,有效地顯示了胃照相術。1966年Olympas廠*前端彎角機構,1967年Machida廠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發現小病灶,視野進一步擴大,可以觀察到十二指腸。近10年隨著附屬裝置的不斷改進,如手術器械、攝影系統的發展,使纖維內鏡不但可用于診斷
電視內鏡時代(1983年以后):1983年Welch 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電子攝像式內鏡。該鏡前端裝有高敏感度微型攝像機,將所記錄下的圖像以電訊號方式傳至電視信息處理系統,然后把信號轉變成為電視顯像機上可看到的圖像。
內窺鏡在200年里結構發生了4次大的改進,從zui初的硬管式內鏡、半曲式內鏡到纖維內鏡,又到如今的電子內鏡。隨著科技的進步,影像質量也發生了一次次質的飛躍。zui初Bozzine研制的*臺硬管內鏡以燭光為光源,后來改為燈泡作光源,而當今從內鏡獲得的是彩色相片或彩色電視圖像。這圖像不再是組織器官的普通影像,而是如同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觀像,微小病變清晰可辨,可見其影像質量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對明天的內窺鏡的無止境開發仍在繼續,其中一種可稱得上是理想的內窺鏡,即“膠囊內窺鏡”。將極小的內窺鏡裝入膠囊中,靠膠囊自身的推進力使其在消化道內任意移動,并將各部位的影像通過無線設備傳輸到監視器上。內窺鏡的歷史,可以說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生的夢想和技術人員的努力的軌跡,新技術及新材質的開發正在使內窺鏡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深圳市亞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強大的內窺鏡研發隊伍,由博士學位的總工程師項目,研發的內窺鏡種類有:簡易內窺鏡、兩方向、四方向內窺鏡、三維內窺鏡,采用進口攝像模組,功能強大,質量可靠,獲得了行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