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惡臭擾民的擾民的報道屢見不鮮,園區周邊居民深受其害,環境管理部門面對問責噤若寒蟬。2016年江蘇有個園區因為園區惡臭的問題影響學校教學,學生家長自發組織值班隊在夜自習期間蹲守化工園區,環保部門的負責人也是黑白顛倒,每晚將車停在化工園區的下風口值班,持續了近2個月,筆者作為環境檢測人員,多次在凌晨被環保部門要求去做應急檢測,搜尋惡臭源頭,最終因壓力園區最終整體關停整改。
先談下惡臭的來源和定義,大氣、水和各種固態物質散發的令人不快的氣味稱為惡臭。主要是由各種有機物質的腐爛、生物的霉臭、農藥和化學品氣味、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和涂料的氣味,以及各種生活廢棄物的腐臭等引起的。惡臭通常是由氨、甲硫醇、硫化氫、甲硫醚、二甲硫醚、三甲胺、乙醛、苯乙烯等惡臭物質產生的。在化工園區,這些物質的排放一般都伴隨著其他有機或無機廢氣,而且這些物質一般量并不大,且容易被廢氣處理設備(破壞、吸收)處理的。所以,只要園區的廢氣能正常處理并按規排放,這些惡臭是不會如此的猖獗的。
這種運動性的套路不是沒有效果,短期效果還是可觀的,一般都能通過驗收。但長期效果一般都不是特別好,原因很簡單,企業在選擇治理單位的時候的動機更多的考慮成本、還有治理單位的商務能力。而對治理的長期效果、后續的運營是欠考慮,建設期間常見問題:采用低價低質的設備、不注重廢氣收集管網的建設。建設完成后的常見問題:不愿投入運營的成本,管理缺位。而此時主持的整治的環保主管部門一般都比較尷尬,調研、設計、實施、驗收環保部門都參與了,但沒達到長期效果。
園區環境要改善,環保管理部門要作為,該怎么做?正確的思路是管理治理排放的結果,而非治理和排放過程。 工業園區的大氣污染源,大致分為有組織排放(15米以上的煙囪排放)和無組織排放(分散跑冒滴漏)?,F有的技術已經可以將這兩類的排放結果實時、準確、持續的測量出來,手段是污染源的在線監控。有組織的排放可以在其排污煙囪上安裝對應的在線監控設備(非甲烷總烴或無機惡臭因子),并設定排放限制(國家和地方均有標準出臺),數據超標環保部門即可采取措施。無組織排放可采用LDAR手工監測和廠區邊界小型空氣監測站的方式監測。
筆者參與的幾個化工園區的項目,在園區開始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后,觀察到以下幾點:
其一、企業自主開始合并排污口,其中一個園區300+的排氣煙囪,合并后預計會減少到約120個。
其二、已安裝的并上傳數據的企業,開始關注其治理設施的運行狀態,初期有兩超標排放的企業被責令停產整改,即使是待安裝還未安裝的企業也開始,自主的優化其廢氣治理設施。
其三、部分企業的開始整治其無組織排放,究其原因:有組織口不能隨便排放了,惡臭留在廠區內,企業自己的員工也受不了。
另外,在此類項目推進過程中,阻力還是很大的,很多企業因為是當地的納稅大戶,阻撓、拖延是常見手段,應對措施是監測數據公開。公開的方式很簡單,在園區的人流匯流區做一個LED顯示屏,將企業的監測數據實時的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示。當然這個行為需要勇氣和決心,但對園區的大氣質量改進助益極大。
綜上所述,化工園區的廢氣污染整治和管理,步可以從排污的大戶的煙囪開始,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并將監測數據公之于眾。不超標則表揚之,超標則責令其停產整頓,無效則使其臭名遠揚、千夫所指,何愁化工圍城、惡臭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