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大數據量的串口間通信,在常規的UART
串行數據通信的基礎上,結合Cortex-M3微控制器中DMA控制器的作用,實現DMA控制的UART串口數據包收發。設計鏈表項緩存,zui終實現DMA的分散/聚集模式的數據傳輸過程,主要是發送過程。提高了串行數據通信過程的MCU獨立性和MCU利用的效率。
常規下,UART的數據收發可由MCU控制UART的內部FIFO來完成。但具體不論是以中斷還是以查詢的形式,過程中總是會占用到MCU的時間,即便在其FIFO的zui大有效利用時。這樣,在實際應用中,當串口數據包量較大時,UART的發送過程會占用MCU很長時間,其中大多數時間可能是在一次等待數據傳輸的完成。為了節省這段時間,提高MCU的使用效率,以完成更多的數據處理,將會用到DMA控制器。DMA意思是直接內存訪問,是指不經由CPU而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的數據交換模式。當UART的使用DMA控制器控制發送過程時,MCU會將發送的控制權交給DMA硬件控制器,從而在數據發送的時間中去處理其它的事務。
本文將結合ARM的Cortex-M3內核處理器來設計UART的DMA控制過程。Cortex-M3內核的處理器,是ARM公司一代的ARMv7架構的32位處理器。其LPC176X系列的MCU處理器內部帶有8通道的DMA控制器。下面將使用這些DMA控制器通道來實現UART的數據收發過程。
1、系統結構及原理
1.1UART控制器
LPC176X有4路UART控制器,通過設置其波特率、停止位、數據長度等參數來完成2個UART串行口的通信,當然外部通過電平轉換可實現為RS232或RS485等接口類型,這里只系統地用內的部UART接口。
硬件的連線上采用交叉互連,即一個UART接口的TX接到另一個接口的RX。軟件上傳輸的數據報文格式可由不同應用不同設定,這里只籠統的稱做數據包。
1.2DMA控制器
LPC176X的DMA控制器允許外設到存儲器,存儲器到外設,外設到外設和存儲器到存儲器之間的傳輸。每個DMA流都可以為單個源和目的提供單向串行DMA傳輸。
1.3鏈表項及其標識
DMA控制器使用鏈表項(LLI)來支持分散/聚集(Scatter-gather),分散/聚集是指DMA單次傳輸可以使用不必連續的內存空間,它的效果相當于若干個簡單DMA過程的串連。在分散/聚集模式下,源和目標數據區由一連串的鏈表來定義,每個鏈表項控制著一個數據塊的傳輸,將這個數據塊傳輸完畢后,選擇并裝載另一個鏈表項來繼續DMA操作或停止DMA流。*個鏈表項需要被編程到DMA控制器的對應通道。鏈表項所描述的傳輸數據包通常需要進行一次或多次DMA突發傳輸到設定的源或目標。如不需要鏈表項分散/聚集,那么鏈表地址寄存器須設置為零。一個鏈表的zui后一個鏈表項也須設置為零。
一個鏈表項的內容由4個字組成,依次為源地址、目標地址、下個鏈表項地址及控制字。為了方便記錄DMA鏈表內容,設計并定義一個鏈表內容結構體標識,標識名稱記作stDMALinkListInfor,定義如下:
2、緩存區的設計
2.1串行數據緩存區的設計
建立UARTn的接口數據緩存區,記作UARTn_BUF(n),用來存儲UART串口數據包。為數據緩存區設置空緩存地址的FIFO隊列UARTn_BUF_FREE_TABLE,用來存放未被數據填充占用的空數據緩存分區地址;設置已占用緩存地址的FIFO隊列UARTn_BUF_FILL_TABLE,用來存放已經被數據填充占用的數據緩存分區地址。
2.2鏈表項緩存區的設計
建立N個DMAx的鏈表內容結構體的緩存區DMAx_LINK_LIST_INFOR_INDEX(i)(i=1,2,3,...N-1),稱作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i)(i=1,2,...N-1)。其中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i)的地址為4字節對齊,必須為zui低2位是0的位置。
2.3空鏈表項地址隊列的設計
建立DMAx的可用空緩存FIFO隊列,稱作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用于存儲N個鏈表中的空緩存區地址。當執行出隊操作時,返回一個非NULL空緩存區地址,若取回值為NULL則說明沒有可用緩存區;而執行入隊操作時,會將一個非NULL空緩存區的地址加入FIFO隊列中,執行讀取隊列長度操作時,返回隊列中可用空緩存地址的數量。
2.4已占用鏈表項地址隊列的設計
建立DMAx的鏈表地址FIFO隊列,記作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用來放置占用并填充了鏈表內容的結構體緩存區地址。當執行出隊操作時,返回一個非NULL已占用緩存區地址,若取回值為NULL則說明沒有可用的已占用緩存區地址;而執行入隊操作時,會將一個非NULL已占用緩存區的地址加入FIFO隊列中,執行讀取隊列長度操作時,返回隊列中可用的已占用緩存地址數量。
2.5發送用緩存地址保存隊列的設計
建立UARTnTX的地址保存FIFO隊列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用于保存一次DMA發送的時所用到的DMAxLINK_LIST_INFOR_CACHE地址。隊列容量可與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的容量相同,或根據需求設置成更小。
3、串行通信程實現
3.1關鍵寄存器設置
1)使能外設時鐘,將PCONP寄存器中的PCGPDAM位置1。此位在復位時為0,即默認DMA被禁止,所以在應用DMA前須先將其使能。
2)使能UnFCR中的第3位。該位為UART的DMA功能使能位,置1時使能DMA,清0后禁用DMA功能;只有在該位使能后,UART的發送和接收過程才能由DMA控制完成。
3)將寄存器DMAReqSel的相應位清零。比如第0位,因為DMA的UART0TX與定時器0匹配0復用,所以需先選擇到UART0TX上。第0位為0時DMA選擇UARTX,為1時DMA選擇MAT0.0;其它串口也需做類似選擇。
3.2串行數據發送過程實現
UARTn的DMA數據發送過程如下:
1)輪詢檢測是否有數據需要UARTn的發送,如果有則從UARTn_BUF_FREE_TABLE隊列中取出一個UARTn_BUF緩存,填充欲發送的數據,然后從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隊列中取出一個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將UARTn_BUF的地址賦給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的LinkList_SrcAddress,并設置其LinkList_DstAddress為UnTHR的地址LinkList_NextListAddress暫為0、LinkList_ControlValue為UARTn_BUF中數據大小、源和目的BURSTSIZE為0、源和目的傳輸寬度的1字節、源地址自增、目標地址不自增和TerminalCount中斷使能。zui后將該DMAx_LINK_LISTINFOR_CACHE值入隊到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隊列中。流程如圖1所示。
2)設置定時器UART_DMA_TX_TIMER,定時值為Ts,即每T秒定時器UART_DMA_TX_TIMER發生一次中斷。中斷服務為檢查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的隊列長度L,判斷是否有可用的鏈表地址。如果有,則執行出隊操作取出一個緩存地址FILL_CACHE_0,將其入隊到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中。然后利用其中的源地址、目標地址和ControIValue值,將其分配給DMA通道x的相應寄存器。若L>1,則再取出一個地址,入隊到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將其值賦給DMAx的LLI寄存器。如果仍有可用鏈表地址,則取出,入隊到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將其值賦給上一個鏈表地址中的LinkList_NextListAddress,然后依次類似操作,直到zui一個取出后,將其LinkList_Next-ListAddress賦為0。若L=1,則將DMAx的LLI寄存器的值置為0。zui后設置DMAx的Config寄存器,設置內容有目標外設為UART_TX、傳送類型為MEMORYTOPERIPHERAL、不屏避TerminalCount中斷、DMAx通道使能,啟動DMAx傳輸。流程如圖2所示。
3)DMAx傳輸完成產生TerminalCount中斷,在其中斷服務程序中取出FIFO隊列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中保存的地址ADDR,將ADDR中的源地址入隊到UARTn空緩存隊列,然后將ADDR值填充到DMAx的可用空緩存FIFO隊列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中。流程如圖3所示。
3.3串行數據接收過程實現
UARTn的DMA數據發送過程相對于必送過程較為簡單,在配置好相應的寄存器和目標緩存地址后,使能相應DMA通道。當UART接收數據達到觸發點后,會觸發DMA相應通道的突發請求進行傳輸。傳輸結束后,在TerminalCount中斷服務中更換目標緩存地址,使能一輪即可。當然在
配置中,DMA通道的突發個數應設置與UART接收FIFO觸發點數相同。
4、結束語
在DMA發送進行的過程中,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保存的地址值序列ADDRs中的地址所指空間不能被釋放或被其它程序占用,同樣的ADDRs中地址的源地址所指的UART緩存空間也不能被釋放或被其它程序占用。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滿足上述要求的情況,則會出現不可預測的錯誤。